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伪善论文范文 道德伪善心理学述评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伪善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26

道德伪善心理学述评是关于本文可作为伪善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测试我是一个伪善的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对道德知行脱离进行反思的产物,反映了道德心理学和社会认知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四个理论来对道德伪善产生缘由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阐述.为了避免道德伪善的消极效应和不良后果,进一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来探讨了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考虑到现实生活中过分强调道德伪善的 价值,研究积极地审视了道德伪善在诱导认知失调、塑造和培养亲社会行为以及促进组织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未来研究需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借鉴反应时和内隐测量技术来对道德伪善进行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并对其应用性开展更深入和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道德伪善;认知失调理论;道德判断;双加工

分类号B849:C91

1引言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利益凭据和道德立场行善.就动机之真伪常被分为真善和伪善.真善是个体内心善良品性或真实行善动机的外显,在道德实践中常表现为美德;伪善,又称道德伪善(moral hypocrisy),是善的另一种形态,其是行为外表具备善的特征但无善的品性的善(程建军,叶方兴,2008).显而易见,该观点主要是从动机层面来界定道德伪善(Monin&Merritt,2010).将道德伪善视为个体并非出于真实行善动机而产生行善行为或“善的”结果的过程,认为它是伪善者有善行而无善心的一种形态(倪梁康,2006).在心理学文献中,从动机取向来界定道德伪善的做法也十分普遍.例如,许多研究一致认为道德伪善是个体欲表现为“道德”但一旦有机会又会想方设法避免真实行善行动所需付出代价的行为过程,即个体想自己行为结果表现得“道德”但内心并不是出于这种真实的“道德”动机的过程.当然,也有学者从其他方面着手.知行分离或言行不一就是其中的一个流行取向.它认为道德伪善是个体在公众面前宣称遵守甚至鼓励别人遵守的道德规范,但私底下自己不但不遵守甚至违背规范的现象.类似俗称的“说一套,做一套”.总体来看,道德心理学更多强调并倾向从动机角度剖析,而社会心理学则更倾向从言行分离层面人手.当然,道德伪善在上述两取向间的差异并非绝对的,两者仍有相同和共通之处,这也正是本文的基点.因此,在兼顾两种取向以及借鉴先前定义(的基础上,研究将道德伪善界定为伪善者出自“非道德的”(non-moral,即并非出自内心欲行善的初衷,而可能只是为让别人感觉自己很“道德”或者让别人感觉自己行为“善的”结果是受“善的”动机启动和产生的)原因而宣称自己是“道德的”或行善的过程.

道德伪善不仅是道德心理学中道德知行分离反思的最新成果,而且是社会心理学就当代社会道德缺失现象思考后形成的理论成果.随着近些年来社会公德的流失和道德的滑坡,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主题.遗憾的是,这方面研究主要见于西方,国内却少有这方面系统的本土化研究(寇或,徐华女,2005).国外这方面研究富有启发地揭示,对道德伪善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人们对其本质和内涵的理解,同时还能为人们日常的商业谈判、政治和外交提供了诸多启示.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来澄清道德伪善的前因后果,以便为今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2道德伪善产生的原因:四种理论解释

道德伪善早期一直限于哲学和现象学的分析,近年才渐被关注.社会心理学和道德心理学对道德伪善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大量探讨.它们发现,目前有四种理论可对其产生缘由予以解释.它们分别是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社会影响理论和双加工理论.其中,前三者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成果,后者则是道德心理学的最新成果.

2.1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最早由Bandura提出.它强调主体认知功能对行为的决定性影响,认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通过社会学习或观察学习习得的.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不必对刺激直接作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及其所接受强化或替代强化便可完成的学习方式.该理论认为,个体之所以产生伪善行为或者行为不受道德原则约束,主要是由于他们向榜样学得不够充分或者学得不正确.针对此,Bandura(1990,1991)曾借助道德推脱(moraldisengagement)来对人类的不道德行为进行了阐述.道德推脱是指个体产生某些特定的认知倾向并借助这些认知倾向来调节内在的责任归因,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行为者自己在行为后果中所分摊的责任(Bandura,1990).换言之,道德推脱就是在特定情境下不激活道德的自我管理机制.这意味着,道德推脱有道德自我调节功能.研究表明,道德推脱主要是通过道德辩护、委婉标签、有利比较、责任转移、责任分散、忽视或扭曲结果、非人性化以及责备归因等方式产生调节效用(Bandura,1990).其中,(a)道德辩护、委婉标签和有利比较三种方式侧重于对应受谴责行为的认知重构——将应受谴责的行为曲解为正义的,或将攻击行为进行伪装,并贴上非攻击的标签;(b)责任转移和责任分散侧重对责任进行置换和扩散,主要是把自己行为应负责任归因到社会压力、权威人物或者团体和集体身上,最终将自己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或微乎其微;(c)忽视或扭曲结果则是最小化、忽略或曲解有害的结果,通过掩饰或缩小等方式将尽力减少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或者不正面面对自己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抑或将行为结果解释为无伤害的方式;(d)非人性化和责备归因则主要是通过对行为作用对象的重新定义来为自己免责或推卸责任,其有两种具体形式:要么将受害者贬斥为没有情感和思想、在进化上低于人类的客体(subhuman objects),要么将受害者视为罪魁祸首,而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当防卫.总之,道德推脱是行为者主动通过对其行为的重新定义和界定或者对受害者的贬斥来为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寻找合乎道义准则,并最终促使自己内心免遭道德自我或“良心”斥责的调节机制.

依据上述理论可知,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这些标准具有自我调节作用,能够引导良性行为和制止不良行为(如,和标准相抵触的行为会引起个体内疚和自责).例如,Batson,Thompson和Chen(2002)证实了这种推论,他们还发现不同个体的道德标准会有所不同.在其一项研究中,绝大多数人将通过随机方式(如,抛硬币)分配任务视为公平的分配标准,少数人认为把积极任务分配给别人是公平的分配标准,还有极少数人认为该任务根本就无最公平的分配标准.正是由于各个体内在道德标准的差异,以及当前伪善研究取样相对较大,导致了目前研究很难深入地分析各被试究竟使用了何种道德推脱方式.尽管如此,Batson等(1999)却为社会学习理论提供了部分证据.他们通过三个实验巧妙发现扭曲或曲解行为结果的道德推脱机制可以诱发道德伪善——个体之所以会产生道德伪善主要是由于他们采用了曲解行为结果的自我欺骗策略.但若个体原本的道德标准就是“不道德”或是“伪善”的,那么标准就无法制止不道德行为,相反甚至会促进不道德行为.Rai和Holyoak(2011)通过系列实验证实了该论断.他们发现,当个体行为被知觉为接近道德标准时,行为的伪善效应就低.相反,若个体的行为动机并非真正的“善的”或“道德的”动机,而只是伪善动机,那么这些自我调节机制就不会背离行为动机(即,道德伪善),而是协同行为动机来促进个体的伪善行为.因为此时行为动机是道德伪善(动机层面),所以上述调节机制不仅可使得个体无需产生任何羞愧或不道德感——自我调节机制和道德伪善动机的作用方向一致,反而还可能使得个体感到自己的道德品质十分高尚.不过,道德推脱机制的激活是有前提的,只有特定情境中的某些诱因使自我利益压倒了道德约束时,各机制才可能被激活和唤醒,使得行为者顺利摆脱道德标准和规则的约束,进而镇静自若地追求自我利益.因此,社会学习理论也就无法成为解释所有道德伪善现象的“金规”.

总结:这篇伪善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一带一路倡议道德风险和应对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道德风险,做好风险应对工作,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

2、 企业国际化述评 【摘要】在经济学中,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的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体现,在当今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国际化的概念界定、国际化模式选择、国。

3、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践行两学一做 一、深刻领会“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历史背景自从1921年中国 诞生以来,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先后经历了 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

4、 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现状述评 【摘 要】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颁布后,政策执行效果审计的研究一直处于积极探讨中。作为一种新型的国家审计,。

5、 供需双侧管理述评和展望 [摘 要]供给侧与需求侧都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供需双侧的协同管理与有效耦合是未来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引擎。我国供给侧与需求端都存在。

6、 会计职业道德缺失心理学分析和 摘要: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关乎着企业的正常发展,关乎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主要利用心理学知识研究了我国当前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同时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