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李约瑟难题论文 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文章 有关李鸿章的课程论文 论文答辩的自我陈述李华的 参考文献李敏城市绿地系统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论文摘要 李青侠论文

关于李渔论文范文 略论李渔戏曲文本趋同阅读身份认同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李渔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24

略论李渔戏曲文本趋同阅读身份认同是关于李渔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风筝误》清李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趋同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过程必然的客观体现.在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李渔以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为戏曲身份认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功绩.一是通过创作戏曲文本,向人们提供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对象,丰富和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二是通过撰著戏曲理论,帮助人们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建构和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三是为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特点张目,公开彰显戏曲本体的艺术个性,阐明戏曲身份“结构第一”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李渔;戏曲;趋同阅读;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6)02-0089-05

在古代中国,“身份”是指人的出身,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资格、资历,等等.“认”是认为、认作、认可、承认的意思,“同”就是齐一、一样、一致、没有差异的意思.“认同”就是认作同一、认为和等一致、赞成和等一致、承认和等一致等的意思.在当代中国,借鉴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将身份认同范畴运用于古代戏曲研究,是二十世纪末以来方兴未艾的一种态势.

众所周知,戏曲是以演员舞台搬演为主体及核心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综合艺术.按照审美文化哲学的理论,古代戏曲身份就是戏曲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大家庭中的地位,和文学如诗、词、散文、小说,以及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绘画,包括中国传统的武术、杂技等身份相区别.中国古代审美文化创造了戏曲主体,也创造了戏曲本体、戏曲实体.戏曲身份隶属于戏曲主体,和戏曲本体、戏曲实体密切关联,互渗互融,体现为戏曲确证自己圆融自足并固有的和众不同的构成、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按照审美文化哲学的理论,戏曲认同是某一个人或群体自觉地对戏曲和众不同的构成、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对和戏曲的关系以及戏曲的审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一致性追求和承认,而不论这种身份认同是理性思辨的还是感性直觉的.

从文学文本的角度而言,戏曲文本是戏曲身份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戏曲身份认同的主要对象之一.戏曲文本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的重要路径之一.中国古代文学素来有雅文学和俗文学身份之别.总体上,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是雅文学和俗文学共同的、相近的艺术成分日益增多和强化,各自的弱点不断克服,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雅文学和俗文学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以至于身份认同分歧完全消失,最终发展并回归为本质上是同一内涵的身份认同,即“文本同而末异”也.相对于诗、词、散文等雅文学而言,俗文学的戏曲文本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戏曲文本阅读的多种审美价值取向表现出来的身份认同,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戏曲文本趋同阅读就是戏曲文本阅读的多种审美价值取向不断相互靠拢,最终发展为本质上是一致内涵的戏曲身份认同.

戏曲自从宋代形成以来,文本阅读的多种审美价值取向始终朝着一条争取戏曲跻身文学大雅之堂、为广大市民百姓认同的道路行进.所谓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多种审美价值取向,首先是指包括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花部乱弹在内的各种戏曲声腔剧种都向“戏曲”范畴趋同;其次,由于各种戏曲文本形态既遵循艺术发展的共同规律,也遵循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逐步走向戏曲本体的内容和形式的完善,趋同阅读因此产生了进一步衡量戏曲本体的标准,即王国维所说的“以歌舞演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多种审美价值取向是一个漫长的、连续的、不断发生的过程,彼此有消有长、互渗互促,在内容上是对应的,戏曲身份认同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之间趋同的程度也大致相同,一旦趋同就不会再偏离本质.

趋同阅读是戏曲身份认同过程必然的客观体现,从南戏到元杂剧,到明清传奇,到花部乱弹,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路线图脉络明晰.明代中叶以后,王阳明“心学”的积极影响和有力推动,对后学滥化导致程朱理学走向极端的状况形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具有近代意识的个性解放思潮风起云涌,以诗、词、散文为代表的雅文学传统被各个突破,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俗文学发展势头迅猛强劲,呈现出厚积薄发、后来居上的不可阻遏的态势.为了改变戏曲长期以来受到鄙视、被目为“小道”“末技”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偏见,众多剧作家、戏曲理论家不遗余力地为构建戏曲艺术本体、争取戏曲身份认同而撰述、疾呼.例如,茅一相从戏曲文本阅读价值入手,说:“夫一代之兴,必生妙才;一代之才,必有绝艺:春秋之辞命,战国之纵横,以至汉之文,晋之字,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是皆独擅其美而不得相兼,垂之千古而不可泯灭者.”{1}这是把戏曲和诗、词、散文相提并论,将戏曲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提高和认同戏曲的文学身份地位和社会身份地位.

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多种审美价值取向还可以李渔为例.李渔适逢明清鼎革之际,在不能立德、难以立功的境况下,生无一锥土,常有立言心,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地把终身献给了俗文学和文化事业,所创作的数以百千万字的文本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中许多方面都显露出不同凡响的创造才华和真知灼见.尤其是在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审美价值取向方面,李渔以丰富的实践和创新的理论,为戏曲身份认同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卓越功绩.李渔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创作戏曲文本,向人们提供戏曲文本趋同阅读的对象,丰富和认同戏曲本体及其身份内涵.戏曲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本体形而下的主要部分是由无数戏曲文本建构而成.李渔在杭州和南京生活期间,先后共创作了十部传奇,即《怜香伴》(1651年)、《风筝误》(1652年)、《意中缘》(1653年)、《玉搔头》(1655年)、《奈何天》(1657年)、《蜃中楼》(1659年)、《比目鱼》(1661年)、《凰求凤》(1665年)、《慎鸾交》(1667年)、《巧团圆》(1668年),后人合刻称《笠翁十种曲》.这十部戏曲均以喜剧见长,既巧妙谐谑令人捧腹大笑,又劝善惩恶裨益世道人心,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辩证统一,达到了被人们赞誉为“上下千古,能摹绘君臣、父子、兄弟、朋友之情,而和夫妇无间,令人忘倦起舞者,唯湖上笠翁乎”{2}的美学高度,素来为世人喜闻乐见.钱泳在阅读李渔的戏曲文本之后,评价其代表了清朝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说:“我朝圣德巍巍,右文稽古,儒林辈出,著作如山,虽里巷小民,亦听弦歌之化,是以文章巨公,山林墨客,莫不有赋颂典策之文,以鸣国家之盛,即词曲亦多于前代,皆足以发扬徽美而歌咏太平,若国初之尤侗、毛奇龄、吴伟业、袁令昭、冯犹龙、洪昉思、李渔及蒋士铨,其最著者也”{1}.中山大学著名戏曲专家王季思先生阅读李渔戏曲之后,在主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1981年)时,将李渔创作的《风筝误》列入其中,推崇其为中国古代戏曲经典的翘楚之一.《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编后记》说:“一九八○年春,教育部委托中山大学举办了中国戏剧史师资进修班.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十六位同志,在王季思教授的指导下,应上海文艺出版社之约,承担了《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和《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的编选工作.在编选过程中,我们和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同志,分别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广泛征求意见,这次选出的十大剧目,在颇大程度上是集体意见的产物.”{2}这种身份认同确乎名符其实,李渔的戏曲文本代表作入选《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乃众望所归.

总结:本文关于李渔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论平民意识下李渔的本色戏曲观 摘要:“本色说”在中国古代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清代戏剧家李渔的戏剧理论和创作体现出了平民意识下的“本色观”:平民立场下的戏剧本位思想;脱窠臼。

2、 李渔戏剧语言美学特色 摘要:李渔用“街谈巷议”“直说明言”界定戏剧语言接近生活语言的独特之处,他重视宾白的叙事功能,在戏剧中通过宾白刻画了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李渔的作。

3、 李渔话羊 羊年之际,人人话羊。拜读明末清初文化大师李渔的奇书《闲情偶寄》,颇有兴味,收获良多。当我翻到“饮馔部”这一章,其中有“羊”之一节,历叙羊之种种,。

4、 立足多视角,教师解读文本三重身份 解读文本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我们站稳讲台的立足之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

5、 李渔风筝误语言动作诗性魅力 摘 要:动作是戏剧的灵魂,戏剧是动作的艺术,而作为风情喜剧代表之作《风筝误》的动作性特征更为突出,其动作性具有诗一般的特性。本文主要从形神兼备、。

6、 李渔改编戏中科诨艺术 摘 要:李渔将他的四部小说改编成戏曲,故事框架基本是沿袭小说的框架。改编之后的作品在其他方面尤其是科诨设计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他在《闲情偶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