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通感论文范文 通感意象转换认知和美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通感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通感意象转换认知和美学是适合通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synesthesia 通感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通感隐喻是一种普遍认知方式.感官感觉互相联系,彼此贯通,是通感产生的生理基础.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可以通过感官际沟通,引起基于相似性的心理联想,是通感产生的心理机制.通感隐喻的认知过程把某一感官域的意象投射至其它感官域,是不同的感官意象之间的转换,且该转换过程具有层级性.通感隐喻意象的转换过程具有很强的美学功能,它以审美体验为基础,是审美想象的结果,同时强化了审美表达.

[关键词]通感 意象 认知 美学

[作者简介]赵春雨(1975-),女,河南省南阳市人,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理论、英汉对比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15)05-0110-07

通感,英语作synaesthesia或synesthesia.从词源看,syn来自希腊语sún,意为together,aesthesia源于希腊语aisthētikós或aisthnomai,意为perceive①,synaesthesia即“perceiving together”.据J. A. Cuddon的定义,synaesthesia是“The mixing of sensations; the concurrent appeal to more than one sense; the response through several senses to the stimulation of one(感觉之混合;同时唤起不止一种感官感觉;若干感官对于某一感官刺激同时产生反应)”.② “通感”作为修辞术语在汉语中正式使用始于钱钟书先生1962年在《文学评论》上发表的《通感》一文,“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③

这些感觉彼此相通的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色彩有“冷”“暖”之分,声音有“酸”“甜”之感;诗人可以用文字取得音乐的效果,音乐家可以用乐符表现色彩,而画家则能用绘画来表现音乐.诗歌、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之间互相渗透、互相混合.如《红楼梦》中描述:“宝玉此时和宝钗就近,人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从何处来的等”,这里触觉感知的“凉森森”和味觉感知的“甜丝丝”都用来表达嗅觉感知的“香”.

通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美学手段,在国内历来都受到修辞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修辞格的通感研究长期以来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早期以探讨通感修辞格的范围、生理和心理机制为主,如李国南①、郭焰坤②③、李鑫华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深入发展,以及国外对通感研究角度的影响,通感逐渐成为一门神经学、解剖学、心理学、美学、文学、修辞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等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其中又以认知视角的通感研究为最,如汪少华⑤⑥⑦,王志红⑧,宋德生⑨,王彩丽⑩,彭懿、白解红11,王牧群12等.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视角探讨通感中感觉意象的认知和转换过程,并对此过程作美学功能上的阐释.

一、 通感现象的生理和心理机制

(一) 生理基础

通感是一种古老且广为使用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都已发现其踪影.“通感隐喻出现在中国、日本、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巴比伦尼亚和巴勒斯坦”.13这种语言现象在不同语言中的广泛存在必然有其共同的生理基础.

从解剖学的角度着眼,人类的五官是相通的.虽然人体的感受器各司其职,各种感受器只对各自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发生反应而兴奋,并使和之相连的感觉神经发放(discharge)冲动;然而,冲动并不因刺激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视神经的冲动和听神经的冲动就全然区别不开.因此通感的产生有其人类生理学共性,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现象.14

中国古代即有关于感官相通的论述,如庄子赞成各种感官可以相通互借,在《庄子·人间世》有“夫洵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之观点.《列子·黄帝篇》中可见“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的论述.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中也曾提及:“Acute和grave在此为隐喻,皆由其原有感官范围,即触觉转移而来等由听觉所感知的acute和grave和由触觉所感知sharp和blunt似乎并行发生”.

近年来,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也在更深入地探究通感现象的生理基础,一些西方学者不断探索用各种理论来解释通感现象.研究已经发现,人类大脑的前额叶(frontal lobes)部分感官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关联并结成一体的.Andy Meltzoff提出“跨感官迁移(Cross-Modal Transfer(CMT))假说”,神经科学家Daphne Maurer随后提出了“新生儿感觉互通假说”(The Neonatal Synaesthesia hypothesis).神经科学家Lewkowicz和Turkewitz也在对婴儿进行白光(white light)和白噪音(white noise)刺激的实验中,发现婴儿能识别强度相当的听觉和视觉刺激,并且其神经系统的反应随着刺激强度的变化而有所不同.15这些都说明,人体感官感觉可以互相联系,彼此贯通,这是通感现象产生的生理基础.

(二) 心理机制

通感是真实世界的心理表征化表述,是以心理表征的方式来反映人对真实世界的感受的一种修辞格.16从心智哲学视角来看,语言表达的事物从根本上说是人们的眼、耳、鼻、舌、四肢等身体的感觉器官感知的事物以及感知后的心理感受.感知是人对客观事物整体及其外部相互关系的反映,来自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即感觉.这些属性综合起来实际上也就是各种感觉相通的过程.①

总结:这篇通感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重建中国美学的认知性维度 摘要: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问题在于学科理论与历史文化相分离导致美学研究呈现主体“中空”现象。这使得美学研究对象的独立性不强,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相。

2、 认知美学原理在教学中应用 内容摘要:综合英语是一门英语专业基础精读课程,认知美学理论对综合英语的教学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也是教学法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以综合英语教材《。

3、 中美可转换债券比较 摘要:通过对中国和美国的可转换债券市场的规模、条款、风险收益特征和套利机会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可转债市场规模仍远不及美国,尤其对创新性中小。

4、 基于社会认知视角农民工返乡创业 本文从社会认知视角入手,结合淮安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实际,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从“融资、培训、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构建长效扶持。

5、 基于银行系统性风险事件认知和挤兑行为调查 摘 要:根据Slovic等人提出的心理测量范式,本文结合对江苏省各大银行的405名个体投资者进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事件认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银行。

6、 预期经济平稳增长新旧动能持续转换 预期中国经济平稳增长,2017年GDP增长将达6 78%。建议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中性;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亟待健全;园区开发应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