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日语论文寻羊的冒险 好人难寻冷漠主题开题报告 寻指技术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如何引寻学生反思 关于寻子法学上的论文 文献综述寻线小车

关于寻绎论文范文 广府大戏粤剧传播东南亚寻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寻绎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7

广府大戏粤剧传播东南亚寻绎是关于寻绎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寻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广府大戏”粤剧自清代随粤籍移民传入南洋新加坡、马来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华侨聚居地区,经数百年繁衍生育,饱经沧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顽强地生长,构成华侨在异域他乡的“精神家园”,牵引着海外游子的内向力,并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和精神融会的桥梁.

【关键词】粤剧;传播;东南亚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一、粤剧溯源

粤剧属于皮黄腔系统,因唱腔以梆子(西皮)、二黄为主,故早期称“广东梆黄”.另有“广东梆子”、“广府大戏”等称谓.[1]粤剧是广东最大的剧种,广泛流传在中国两广、港澳等粤语方言地区,以及上海、台湾、四川、天津等地操粤语人士居住之地.粤剧源自南戏,旧称“广府大戏”,简称“大戏”.据地方志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广东各地已有乡俗子以演戏谋生,嘉靖《广东通志初稿.风俗》载“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当时广州、佛山等地商业发达,商贾云集,每逢神诞辰或节日戏班演出酬神,佛山首先成立戏行会馆--琼花会馆,因会馆恭奉戏行祖师华光,亦称“华光会馆”.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故陈非侬认为粤剧发源于佛山.[2]粤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传承.万历十年(1582)广州亦建立琼花会馆,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广州成立外江梨园会馆,粤剧逐步形成演唱梆子腔为主的演唱艺术风格.光绪十五年(1889)在广州成立八和会馆,本地班吸收了二黄唱腔,能以梆子、二黄为主,兼用大腔演出《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众多剧目.表演角色分为武生、正生、小生、小武、总生、公卿、正旦、花旦、净、丑十大行当,武打技艺由少林武功演化而成南派武功,形成了粤剧的鲜明地方风格.但演出是以戏棚官话为主,夹用粤语和唱、道白.直到光緒末年,才改用粤语演唱,成为纯粹的粤剧.粤剧与华侨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粤剧”.早在19世纪中叶粤剧已传到南洋、美洲、澳洲、欧洲等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作为率先踏出国门的粤剧,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具有“开疆辟土”的意义,并创造兴盛辉煌,故新加坡被称为“粤剧的第二故乡”.

二、粤剧传入南洋

粤剧的兴起与当地习俗、民风有紧密关系.广东戏剧传入南洋可追溯到清朝初年,当时粤剧尚在形成发展阶段,就有广东戏剧在越南、暹罗、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出现.[3]凡有粤语方言流行的地方,就有粤剧存在;凡是粤剧流行的地方,就有来自故乡的粤剧团在此演出.新加坡、马来亚是早期华人聚居区,现可考的资料记载,最早的粤剧团体是咸丰七年(1857)由旅居新加坡的广东粤剧艺人组建的“梨园堂”.据新加坡太平绅士、著名粤剧艺术家黄胡桂卿说:“粤剧在新加坡已有百余年历史,这是有史可查的.1857年粤剧艺人在‘豆腐街’(后迁到恭锡街20号)成立了自己的行业组织‘梨园堂’.由此可以证明,19世纪中,粤剧在新加坡已相当兴旺”.粤剧被广东籍华侨流传南洋,并拥有许多观众戏迷,粤剧位尊“大戏”之首,并发展逐渐专业化、艺术化、商业化.另据记载:“清咸丰四年(1854),粤剧艺人李文茂率领梨园子弟响应太平天国起义,建立‘大成国’”.咸丰十一年(1861)大成国解体,“起义失败,清朝统治者加紧对粤剧艺人进行残酷的镇压和捕杀,许多粤剧艺人被迫逃亡,逃往越南、馬来亚、新加坡等国避难谋生.在新加坡、马来亚的粤剧艺人比较多”.[4]1871年两广总督瑞麟奏请清廷对粤剧解禁,粤剧艺人遂频繁到南洋演出,并取做到长足发展.光緒十四年(1889)粤剧界在广州黄沙建立“八和会馆”,首任会首广新华是著名文武老生,也是粤剧“同治中兴”的代表.次年新加坡的“梨园堂”更名为“新加坡八和会馆”,门联为:“八材成雅乐,和气挹同人”.[5]旨在团结艺人,弘扬粤剧艺术.新加坡八和会馆的成立标志着粤剧在当地告别了艺人居无定所,流动艺人客串演出的初级阶段,走向有组织、有固定演出场所的专业化道路.

三、粤剧风靡南洋

随着粤剧的广泛流传和改革,到19世纪末,粤剧在南洋广受民众欢迎,发展步入“黄金时代”.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广东籍华侨聚居地区,也都流行粤剧.光绪十三年(1887)到新加坡旅居的李钟珏所著的《新加坡风土记》记述了粤剧在情况:“戏园有男班,有女班.大坡共四五处,小坡一二处,皆演粤剧.间有演闽剧、潮剧者,惟彼乡人往观之.戏价最贱,每人不过三四占(当地币名),合银二三分,并无两等价目”.[6]据1881年统计,新加坡共有240名演员,其中粤剧艺人占大部分.新加坡原本仅有七八个戏园子偶有粤剧演出,自1890年以后,建立了固定演出粤剧的室内剧场,戏班数也随之増加.“1890年间在以前的华街(今余东旋街)建立了‘庆维新’及‘庆生平’两间戏院(今珍珠大厦)等1897年在牛车水区士敏街三十六号建立了‘梨春园戏院’,因此士敏街也被称为戏院街,而环绕着戏院街的街道也被称为‘戏院横街’和‘戏院后街’.[7]1900年,在新加坡的华如街、马真街、牛车水戏院等处,建立了普长春、庆新平、怡园、梨春园等四间戏院,主要演出粤剧.[8]新加坡风土记》记载:各粤剧戏班在与其它剧种在演出市场的竞争中,以低票价吸引观众,培养演出市场.同时提高演员的艺术素质和表演水平,被誉为“万能老倌”的名伶薛觉先、陈非侬等都以严谨规整的仪容和高超的表演水准而广受欢迎.[9]粤剧风行呈一派繁荣景象.新加坡则是整个南洋地区华侨家乡“大戏”的演出中心.“当时在新加坡演出最著名的粤剧戏班有普长春、永寿年、新佳祥等”.[10]各班均有一些独具特色的著名演员,如普长春班的武生声架南、公爷创,男花旦京仔恩、淡水元、余秋耀、勾魂容,女花旦扎脚三、七星灯,丑生姜魂侠等.后来入班的著名演员有马驹荣、白珊瑚、新苏苏等人.粤剧供奉南帝祝融氏华光为祖师,粤剧流行南洋诸国也传承了本土信奉,并将其融入华侨民间习俗.[11]当时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同属海峡殖民地,光绪十七年(1891),福建名医力钧应华商吴士奇之邀到新加坡为其父治病,顺路游览了吉隆坡、庇能(槟榔屿)、苏门答腊等地,他在《槟榔屿志略》中记载,槟榔屿的闽粤两省华侨有时还“戏班合演”,可能是举办各自地方戏曲的联合表演.[12]清末新加坡华侨常邀请国内戏班来南洋演出.“永寿年班”应邀到新加坡、马来亚演出,该班著名演员有声架悦、扎脚胜、大眼顺、丁香耀、新细伦、出海虾等.还有两个开山师爷(编剧)冯显洲、黎琛瑚,代表剧目有《斩二王》《三气周瑜》《海盐名流》等.戏班经常保持响亮的班牌而演员则经常换,还有名伶参加当地戏班客串演出,如新华、靓元亨、马师曾、陈非侬等人,充当戏班的头牌主力.“振天声剧团”是宣传反清的“志士班”,1908年清朝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清廷遵照皇帝驾崩丧制,下令全国禁戏等娱乐活动一年.剧团为求生计,粤剧振天声班在黄咏台率领下到马来亚流动演出.其代表剧目有《熊飞起义》《博浪杀击秦》《剃头痛》等,为适应清末政局形势和社会舆论风潮,“志士班”穿上时装唱“改革新戏”,推出了《火烧大沙头》《温生才刺孚琦》《秋瑾》等鼓吹反清排满的时事戏目.此外,著名的“普长春班”也来新加坡豆腐街普长春戏院演出,其著名伶有声架南、姜魂侠、白驹荣等.八和会馆属下的新丽声、艳阳天、嘉乐、升华、大罗玉、新青年等戏班来到新加坡、马来亚的吉隆坡、太平、霹雳等地演出.[13]同时马来西亚各埠的一些小戏班也演出粤剧,如文冬埠的“尧天彩剧团”、金宝的“庆维新剧团”、槟城的“平天彩剧团”、新埠的“新平天彩剧团”、怡宝也有两个剧团演出.这些戏班演出的“改革新戏”,题材较广,有鼓吹革命的;有针砭时弊的;有借外国故事或历史题材借古讽今、借洋喻华的.如槟城华侨组织“广福居俱乐部”,内设“剧团乐公社”,就曾借演出《周瑜归天》,讽刺现实.[14]这一时期到新马演出的粤剧戏班众多,角色齐备,名伶辈出,男花旦、女花旦争艳,为南洋粤剧发展繁盛奠定了基础.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寻绎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广府砖雕匠作传承和行业生态的反思 摘要:砖雕艺术是岭南传统建筑装饰的重要门类。在岭南传统造园砖雕技艺门类中,以广府砖雕最为知名。目前,由于广府砖雕工艺复杂、成本高以及市场需求的限。

2、 在节庆民俗视野下探究广府庙会形成和 [摘 要]对于广府庙会的创办,在一些专家、学者甚至是群众眼里可能另类的,说是何以能创造出节庆,广府庙会称呼欠妥,本文通过比较民俗节庆、庙会的产生。

3、 广府宫灯红木造 “一切如意灯、二龙戏珠灯、三光日月灯、四季平安灯、五福来朝灯、六鳌驾海灯、七夕乞巧灯、八蛮进宝灯、九品莲花灯、十面埋伏灯,闪闪烁烁,斑斑斓斓”。。

4、 从地域文化角度看广府民居建筑特色 【摘 要】 本文对广府文化作了概述,分析了地域文化与建筑的关系,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探讨了广府民居的建筑特色。认为,在广府文化的影响下,广府民居建筑。

5、 西南联大学生智性生活寻绎 摘要:西南联大学生智性生活的丰盈从根本上来说源于学生炽热的救亡热情对求知热望的驱动,再加上联大教师所构建的探究性教学的理性触发与联大教师在同事的。

6、 数学教学基于三场联动教学寻绎 [摘 要] 在“三场联动”中,儿童对话、互动、交往,主动、生动、灵动地参与、体验,并享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 由此,儿童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