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 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生态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参考文献 植物生态学报投稿 生态建筑节能模式论文 环境生态论文 关于生态经济的论文 生态文化旅游论文集

关于儒家生态伦理论文范文 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儒家生态伦理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22

论儒家生态伦理观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合儒家生态伦理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在生态伦理方面,儒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主张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传统儒家思想文化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取物以时,取用有节”等观点是儒家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关系最初的考量.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为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提供了经验基础,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一种继承和发展.本文认为通过对儒家生态伦理观的深入研究学习,不管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儒家 生态思想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作者简介:李宇丹,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2.111

我国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强调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和“取物以时,取用有节”等思想,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并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在要求一致.儒家主张将“仁爱”思想延伸至宇宙的天地万物之间,是当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思想渊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也是在汲取儒家生态伦理观念营养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规律的绿色生态之路.所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传统儒家生态伦理观的传承是进行生态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 “天人合一”——儒家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生态文明建设关注的焦点,传统儒家哲学思想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最具有代表性,它也是研究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哲学前提.儒家通常将“天”视为宇宙或自然界,而将“人”视为人类自身,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便是主张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统一在一个有机整体之中加以思考和研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共赢和发展,体现了和谐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个明确提出自然天道观的哲学家,尽管他并无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思想,但是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无不展现着这一看法.《论语》中“尧之为君,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协调融洽的关系,这实质上也间接表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四时生焉,百物生焉”,则表明孔子将“天”界说为囊括四季运转、万物生发的自然界,而四季更替、万物成长,是自然界最大的特征和职能.儒家通过“为天地立心”表明自然界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客体,有其独自运转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理应适应自然环境的变迁,不能违背规律而行.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不知名,无以为君子也”,就是将“知天畏命”看作是君子应当具备的美德,认为“天命”具有客观必然性,“知天命”就意味着对自然规律的了解和把握,而“畏天命”意味着对自然的尊重和爱戴.孔子将“知天畏命”与君子的理应具有的良好品德联系起来,展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识,即人与天一样考究德行,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最终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秩序.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孟子以“诚”来作为“天人合一”的理论指向.按照孟子的观点,“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统一、协调.“天”不仅仅是宇宙存在的本体,还是道德仁义等价值存在的载体.孟子将“天”人格化,通过《孟子》一书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以是事天也,”可以看出孟子强调通过延伸自身的良知良能,全面表达和了解自己的品德个性,从而掌管天的本性.也就是说,孟子希望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与孔孟不同,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学说,《荀子》说:“明于天人之心,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将宇宙分为天、地、人三种势力,并且认为三者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诸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变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声”,这就是天、地的功能,人的功能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天、地提供给我们资源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但需要说明的是,荀子认为人和自然并不会因为“天人相分”而形成敌对关系,相反,由于对人类和天地万物的区分,二者会更协调融洽的共处于同一个有机整体之中.无论是孔孟主张的“天人合一”还是荀子强调的“天人相分”,都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实质上都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要通过人和自然的区分,明确天与人的属性、功能和价值,从而更好的各司其职,和谐共存.

二、 “仁民爱物”——儒家生态伦理观的核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不仅主张仁爱待人,宽容待人,更加强调用仁爱、尊重和保护的态度对待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主张善待自然即是善待自己.儒家思想强调在利用自然为自己谋取利益时,必须以可持续发展、平衡的方式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这种“仁民爱物”的思想为今后人类的开拓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理念基石.

孔子所主张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说人类在捕鱼时不要斩尽杀绝,从而保证鱼类的繁衍生息,不杀归巢的鸟儿,来让母雏团聚,这就这体现出儒家对自然界中其他生物飽含仁爱怜惜之情.在孔子看来,庇护幼小的动物,便是仁爱精神的表现,亦是热爱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这种思想一方面表现了孔子反对人类无节制获取自然资源和猎杀动物的行为,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孔子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始终秉持着扬善弃恶的态度.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观点,意思是孟子将君子的仁爱概括为三点,一是亲人之爱,二是普通民众之爱,三是自然之爱,这三种仁爱也是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只有以和善的态度对待普通民众,才能赢得民心.与此同时,仁民又必需爱物,唯有爱惜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才可以为苍生的太平盛世提供足够的物质保证.从孟子推己及人,由人及物的道德观念能够看出,孟子以为只爱己爱人是不够的,还必须将“仁爱”扩展到自然万物,甚至宇宙苍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仁、大爱.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不仅是实现了自身的道德价值,也促进了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荀子将对生态的维护视为践行“王道”的根基,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高尚、最神圣的价值选择.荀子认为“君王之治,皆在草木繁荣丰硕之时,斧斤不入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春耕夏耘秋冬藏四者失机,故五谷不断,而黎民有余食也等”可以看出荀子为了保证自然界给人类带来更多物质财富的可持续性,主张一定要对天地万物施以仁爱的精神,根据万物生长发育的需求,构建一个根据时节采伐和取用自然资源的管理制度,也通过这种保护自然的制度奉劝统治者,要根据自然生态的演变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适当的管理和使用,爱物节用,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尽其用,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所以说,“仁民”是“爱物”的前提条件,“爱物”是“仁民”的保证,通过“仁民而爱物”能够实现自然道德和人性道德的有机统一.同时儒家强调将“仁”的态度延伸到宇宙之间,是在价值观意义上对万物平等的肯定,把仁爱作为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途径,成为了儒家生态伦理观的主要内容.

总结:这是一篇与儒家生态伦理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庄子生态伦理观其对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伦理观,而《庄子》是庄子思想的全部精华所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天人合一”“。

2、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精准扶贫 生态文明建设和精准扶贫都是关涉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那些有着良好生态资源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言,应把扶贫工作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两者。

3、 检察院服务和保障生态文明建设 摘 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又进一步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格局。近。

4、 吉林省生态文明建设投融资机制 [摘 要]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其投融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建立健康、完善、多渠道的投融。

5、 加强资源环境审计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一、当前资源环境审计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好做法(一)找准资源环境审计的切入点近年来,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各级党政部门工作的重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