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高职院校学生现状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高职数学论文 高职会计毕业论文 高职体育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修正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高职院校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7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修正是大学硕士与本科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全国高职院校排名2017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极大的降低了他们的成就感,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心理契约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新视角.立足高职院校,结合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要求和心理特征,从其职业倦怠的主要表征出发,构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心理契约,可以有效地规避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 心理契约;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规避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738(2013)02-0015-04

一、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的日常行为及其心理表现之所以不尽相同,是缘于生理心理需求的不同.这些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不仅如此,这诸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先后顺序之分和高低层次之别,他们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高职院校德育教师接受过较高文化教育,他们有着扎实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情感需求.比较而言,他们不仅有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需要,更有精神满足胜于物质享受的心理特点.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期望自我实现.作为高等学府的教育者,高职院校德育教师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他们的人生追求不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希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取得较突出的成就,获取较高的学术地位,即实现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第二,期望环境自由.高职院校中的德育教师学有所长,更希望学有所用.较高的职业素养使他们不囿于有形或无形的控制和约束.然而,德育的特殊性使其较其他学科有更多的规范和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德育教师更渴望拥有一个灵活且自主的教学氛围和教研环境,渴望自己的潜能和特长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第三,期望社会认可.对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而言,他们的专业展示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可见的技术或技能.敏锐的自我意识使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职业活动能得到公众的认可,认可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可替代性——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在社会生活和历史传承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同时,他们也希望得到职场中的直接领导——高职院校领导层的认可和尊重及直接工作对象——学生们的认可爱戴.

正常情况下,较高的精神追求应该产生较高的正能量.然而,现实中,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心理现象,它不仅极大地降低了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成就感,更直接影响了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

二、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及表现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将职业倦怠一词引入了心理学领域.所谓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和耗竭的状态”[1],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它通常表现为对工作没有热情,态度消极,缺少意义感等症状.职业倦怠和生理疲倦不同,它是缘自于心理的疲乏.心理学研究表明,“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2]

德育教育是典型助人行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在其从教生涯中,因教学教研活动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并因这种消极情绪长期无法疏散而引发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职业倦怠可导致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情感疏离和冷漠”[3],不能有效地应对工作要求,化解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属于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活动中的非正常的行为和心理,其表现主要有:第一,情感倦怠,即情绪唤醒阈值提高.近期受到媒体关注的清华博士生萧杨放弃留校任教的事件,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已经厌恶科研了”.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有相似的情感表现,他们普遍情绪唤醒阈值增高,职业情感发生迟钝,对教学教研活动漠然麻木,对教育活动及教育事件投入程度降低.第二,交往倦怠,即处事非人性化.所谓人性化是一种态度.从心理学角度看,态度具有行为导向功能,它表现为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一种相互的关怀.非人性化则相反,它表现为冷漠、消极、少有同情心.在非人性化状态下,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往往无心教学,丢掉了德育教师应有的爱心和耐心.第三,发展倦怠,即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低致使德育教师的自我定位和价值要求降低,丧失工作热情,对教学教研工作产生退缩心理和行为, 厌恶甚至恐惧教学教研工作,想放弃教师这个职业.

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 影响,不仅仅是教学质量的下降,而且将导致高职院校产出一批批不合格的“残次品”,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消极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学术探究,各自得出了相应的结论.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是缘于职业要求.德育教师的职业特点,使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为学生们提供必需的价值榜样和情感支持,他们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加大情感投入.学生一届届的更替,教师则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和此同时,作为一个普通的职业者,他们还要应对职称评定、等级聘任、教研任务等等的要求.长期的精力、情感透支和重复工作,难免使教师对德育教学这个职业产生倦怠;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是缘于个性的被约束.较高的自我价值要求,使高职院校德育教师更在乎自己个性的发挥,而学校教育又是一个规范性较强的领域,尤其是德育教育.对于德育教师来说,其个性的自由发挥往往和教育教学的规范性和统一性相矛盾.当其不得不长期自我约束其个性而实行标准化教学的时候,难免对自己的职业活动产生倦怠;也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职业倦怠是缘于较低的个人成就感.虽然教师这一职业被誉为“太阳低下最光辉的职业”,终其一生将“桃李满天下”.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从事同一种活动,职业回报却很难像其他行业那样直接且可见,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难免使高职院校德育教师出现低个人成就感的心理体会,导致职业倦怠;还有人认为,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缘于低社会认同率.虽然在社会上,高职院校教师是拥有很高认同率的职业,但在强调专业性的高职院校内部,德育教师却是例外.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要可不要”不是个别高职院校的现象.德育教师简单地被看成是主流社会的喉舌.有些省份在职称评定时,德育教师被列为单独系列,看似重视,实则无奈.这种低认同率极易导致德育教师丧失教育教学热情,出现职业倦怠,如此等等.众所周知,任何问题的出现,总有诸多的因素,高职院校德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也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然而,诸多因素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心理因素.

总结:这是一篇与高职院校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职业素养 [摘 要]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关于英语教师职业素养的研究不足。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教学质量。

2、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 摘 要:高职青年教师是对学生进行“三观”和专业技能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对高职人才的培养有着较大影响。目前,高职教育面临新情况和。

3、 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困境和 摘要:公安院校的发展得益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的职业发展依赖于所在院校的发展,其中作为中流砥柱的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则更不容忽视。本文从职业发展的。

4、 以人文教育为契机,高职院校德育新思路 摘要: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已不适应当代德育教育的要求,传统德育模式的局限性迫使德育工作者引入“人文教育”的新内容。德育、人文教育由于教育目标一致,。

5、 提高民办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忠诚度 摘要:近年来,高校教师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中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流失率逐年增长。如果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偏低,骨干教师流失率超过一定比率就会给高。

6、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感其影响因素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感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教师本身的身心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为了了解塔里木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和影响因素,从而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