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新潮电子杂志网站 新潮电子杂志社 新潮电子杂志电子版 新潮电子杂志

关于新潮论文范文 五四新潮下历史教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新潮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6

五四新潮下历史教育是关于对写作新潮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新潮家具城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受五四新潮的影响,在1922~1925年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年会上,历史教学组的学者,针对当时中小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改革历史教育的议案.分析这些改革案,我们不难看出,中小学历史教育在史学“科学化”新潮影响下,出现了“人的隐去”的新取向,以及“以现代为重”“略古详今”的新追求.不过,五四新潮下的历史教育对史学新取向不是激进地“全盘照搬”,而是多少保留了一些“传统”的.

关键词:五四新潮,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议案,历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20-0028-08

中华教育改进社是受五四新潮的影响而建立的一个规模较大、且具全国性影响的教育社团.1921年12月该社成立于上海,是由南北教育家联合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杂志社、实际教育调查社等规模略小的教育团体合并组建的.该社“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行为宗旨”.①在成立大会上,南北方教育界人士推举蔡元培、范源濂、郭秉文、黄炎培、汪精卫、熊秉三、张伯苓、李湘辰、袁希涛等9人为董事会董事,孟禄、梁启超、严修、张仲仁、李石曾5人为名誉董事,并决定设总事务所于京师.董事会聘陶行知为主任干事.该社还设立32个专门委员会,分别研究各级教育(如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各类教育(如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科教育(如国语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等.

晚清以来,新知识界在普及教育、培养新国民的旗号下纷纷组织教育社团,到五四前后达到了 .②若究其原因,似有几个方面:其一,新文化运动冲击了传统旧教育,新式教育亟待研究和发展,而政府又无暇顾及于此;其二,各种新式学堂及留学教育造就了一大批具有较强群体意识和趋新观念的知识分子,而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使得新式教育的推行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社团的群体力量才得以实现;其三,清末以来,大量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出现,加之历来有文人结社的悠久传统,而政府对结会设社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③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五四前后教育界涌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教育社团,中华教育改进社则是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

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存在时间只有五年左右,一般认为北伐战争开始后,该组织就解散了.它存在时间虽短,然从1922年至1925年先后在济南、北京、南京、太原举行了四届年会,每次年会讨论的议案多达100件以上.这些决议案或呈报教育部采纳,或函请地方、学校酌量施行.①每届年会上,历史教学组都提出许多改革议案,议题涉及很多方面,如历史课程的侧重点、史地课程的合理配置、历史教科书编纂的改革,等等.

学界对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研究比较薄弱,其中有关年会历史教育议案的研究成果更为稀见,而且阐释也尚显不足.②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的历史教育议案为研究对象,将之放于五四新潮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这些关涉中小学历史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议案体现了何种新的取向,并由此揭示五四前后历史教育的一些新面相,丰富我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教育的认知.

在中华教育改进社年会的议案中,反映出一种在“科学化”思潮下“人的隐去”③的新取向.这种“和国际接轨”的现象至少在两份议案中有较多的体现.其一,梁启超提出了《中学国史教本改造案》.梁启超猛烈抨击“中国旧史以一姓兴亡断代为书”,主张编纂“普通史”.梁氏的“普通史”分为六部:(1)年代;(2)地理;(3)民族;(4)政治;(5)社会及经济;(6)文化.也就是六部专门史.其中“年代”虽然必会涉及朝代兴亡及帝王嬗替,但并不是教科书的叙述主体,“不过借作标识时间经过而已”,且篇幅不及全部内容的1/20.最可能牵涉到政治人物的“政治”一部,梁启超却认为:

对于一时君相之功业及罪恶皆从略,专记政制变迁之各大节目,令学生于二千年政象得抽象的概念.④

其余如“地理”“民族”“社会及经济”“文化”等皆不以人为中心而注重叙述制度、群体,且“社会及经济”“文化”两个部分内容的篇幅占全部内容的一半,成为梁氏所谓“普通史”的主体部分.由此可见,梁启超的“普通史”几乎只有“群体”“民族”“制度”,而少见具体的“人”,特别是传统的帝王将相、政治人物.从梁氏在议案后面所附6部192课的课题名称来看,也无一课以人物来命题.

其二,何炳松提出的《编辑或讲授历史应以说明历代社会状况之进化案》.何炳松认为:“通史不应偏重政治,不以多列人名地名为贵.”在他看来,过去的历史教科书“仅述大人和大事,则正如火山大洋不足以代表地理学,虎豹犀象不足以代表动物学”.他主张:“历史之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现状之如何递嬗而来.”⑤何氏虽然没有如梁启超那样,拟出一份专题式“人的隐去”的历史教科书纲目,他于20世纪30年代编著的初中或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出版商降低商业风险、争取最大利润的羁绊,未能在体裁方面有较大的创新,但何氏强调历史教学“应以说明历代社会状况之进化”的观点,和梁启超编纂“普通史”的思路亦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种关注“国民群体”“社会变迁”“学术派别”而相对隐去具体人物,特别是政治人物的风气,不仅在上述两件议案中有所反映,在年会其他一些议案中亦有或多或少的涉及.如1924年第三届年会(南京年会)上,郑沛霖提出《小学历史宜专授近世史案》.在这份议案中,郑沛霖认为:“小学为国民教育之基础”,“故近世国内经济状况之变迁,交通事业之兴革,民众心理之急激变化,学术思想之革新进步,和夫现时本国在世界上所占之地位,均所当知”.⑥作者提到了“经济状况”“交通事业”“民众心理”“学术进步”等,认为这些都是小学历史课应该讲授的内容,然恰恰没有提及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来,注重书写人物是中国史书的传统.中国古代撰修的“正史”大都是纪传体,以展现人物为基本特色.即便传统的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史书虽然分别侧重记年和记事,然亦都离不开人物.其实不仅在中国,在西方也有重视书写人物的史学传统.如古典时代的史学杰作、古希腊史家希罗多德(Herodotos)的《历史》就被后世认为是“具有强烈的重人事而轻神灵的所谓‘古典人文主义’倾向”.直到近代,随着伏尔泰(Francois Marie Arouet)首倡总体史的研究,19世纪中后期要求改变历史研究现状的呼声此起彼伏,基佐(Francois Pierre Guillaume Guizot)进一步把这种无所不包的总体史称为“文明史”,提倡以联系和整体的方法去观察历史.另一位19世纪的史家米希勒(Jules Michelet)更明确提出史家要重视研究包括地理、自然、气候、食物、生理和体质状况以及民众意识、习俗等在内的大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历史.①这样从19世纪开始西方史学出现了重要的研究转向,即由传统的凸显人事的事件史向关注社会本质特征的制度史的转移,成为历史研究的新趋向.20世纪初年,鲁滨逊(James Harvey Robinson)在美国史学界发起新史学运动,其目的是揭示基于政治的、经济的、地理的、心理的等多种因素基础上的历史演进的总体意义.②更为重要的是,新史学意图和其他学科建立密切关系,使史学成果具有“科学”价值.换言之,就是要推动史学“科学化”.鲁滨逊不仅提出新史学的理论主张,而且还在美国广收门徒进行传授,由此在美国形成一个颇具声势的新史学流派,也影响到当时在美国留学的许多中国学生.因此五四前后中国史学界受其影响崇尚“科学化”新潮就势所必然了.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新潮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论口述史法在历史教育中的意义 【摘要】口述史法,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史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立足于个人基础上的对历史资料的记录,它在中国古代出现过,“最早可上溯至先秦诸。

2、 大学历史教育和大学生理性爱国培育 摘 要:热爱祖国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古今中外的爱国教育都伴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 由于大学生自身成长特点,他们刚刚成年,有较为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性。

3、 培养中学历史教育学生工作 [摘要]历史教育学硕士生入学后,须在文言文学习方面达到借助《辞海》《词源》等工具书基本上能通畅阅读《二十四史》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要在史学界公认。

4、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艺术性 摘要:科学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具体途径 教师应在充分掌握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使学生自觉的、多方面捕。

5、 中学历史教育核心素养之教师成长 摘 要:教育素养要求历史教师具有教育智慧和艺术,拥有人格影响力。只有具备学科素养,教师才能准确地以历史知识为抓手,不断增长与学生对话交流的能力和。

6、 历史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摘 要:历史是关于一个国家形成过程中所有的成就和失败的总结,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好好学习这门学科,了解我们国家的过去,知荣辱而后进,有利于学生正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