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新生代杂志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参考文献 新生代农民工文献综述

关于新生代论文范文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能力和社会融合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新生代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01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能力和社会融合是关于对写作新生代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大连新生代2085骗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城市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和社会融合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JZD0044);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JZD026).

胡晓江(1969),女,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该数据来源于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数据中心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调研数据.该调查报告的部分内容载于《大流动的社会:农民工融入城镇社会的困境》,凤凰网2013年11月15日发布,链接地址为:http://politics.gmw.cn/2013-11/15/content_9502613.htm,2014年1月22日访问.

摘 要:文章借鉴了心理学的社会能力理论和“广义就业能力框架”,构建了包含12个社会技能指标的5点里克特社会能力自评量表,采用5省4588名80后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数据,验证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能力对其社会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因子分析,将社会能力分为职业发展能力、城市适应能力和常识了解能力三个维度.基于研究发现,文章建议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中,要特别关注对其社会能力的培养,以促进他们社会融合的效果.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能力;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5110

一、 提出研究问题

2013年11月发布的“中国城镇化调查”数据①显示,80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流动打工主体,超过九成的80后农民工不打算回乡就业,而是倾向于选择大中型城市定居.这个庞大群体在社会融合中面临的挑战,直接影响着他们城市化的步伐.

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受外部和自身多重因素的影响.从城市环境看,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由此衍生出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制度和教育制度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等,均阻碍了他们的社会融合.[1、2]从农民工自身来看,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受教育程度和收入等人力资本,个体所拥有的社会网络和留城意愿等社会资本,以及他们的日常办事能力和休闲娱乐方式等文化资本均会影响农民工的社会融合.[35]

无论是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资本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资本”视角决定了研究重点是已经拥有的、可以创造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个体资源,换言之,“资本”体现了农民工在不同维度上和社会互动的效果.然而,对于农民工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所依赖的基础技能和社会动机,无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或是文化资本的视角都无法系统地描述.因此,尽管诸多研究发现经济资本或社会资本对农民工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融合有重要影响[6],但对于如何提升农民工的人力和社会等资本,除了认为应加强对他们的教育投入和创造更适合于他们融合的社会环境外,并未提出更具体的干预措施.

从社会能力的视角来看,个人和社会互动的效果,以及在互动过程中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技能、社交地位和社会关系均是一个人“社会能力”(social competence)的外在表现.[7]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过程正是其个人和城市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融合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应当是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能力的功能性结果.

有一些国内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部分能力对其社会融合的结果产生了影响,比如工作技能水平、工作搜寻能力、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确实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的进程中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8]这些发现为我们以社会能力视角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提供了启发.但国内目前并未有研究深入讨论社会能力的体系,也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能力现状的研究.在社会能力和社会融合的相关关系分析上,除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有专门研究以外[8],对其他方面能力和社会融合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

新 生代农民工处于其职业发展的早期,这一时期正是他们逐步认同新的职业身份、适应城市生活、模仿城市生活范式、为未来社会融合打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的能力培养对未来的社会融合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首先尝试描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能力的基本状况,通过对社会能力和社会融合的相关性分析,识别出对社会融合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社会能力.这一研究发现将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和社区服务在内容设计上提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建议,从“赋能”新生代农民工的角度,为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做出贡献.本文所探讨的基于发展心理学的社会能力框架,也可以为社会融合提供新的跨学科视角. 胡晓江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能力和社会融合二、 文献综述

1. 社会能力的理论框架

对 社会能力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60-0年代,属于研究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程度、衡量社会互动有效性的发展心理学领域.近年来,国内儿童发展心理学领域也兴起了针对社会能力的研究.在大多数研究中,社会能力的核心内容均被定义为社会互动的效果[7][9],然而不同的研究对社会能力的指标和内涵又有不同的界定,其中有三类研究取向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

一是通过考察个人的技能和行为来研究其社会能力的社会技能取向(social skills approach).这类研究认为社会能力是一整套适当的技能和行为[10、11],Aderson和Messick归纳出包括社交、意识、情感、认知取向以及自我归属感等共29种指标[12].这一研究方法能够快速识别出那些对社会互动有促进作用的技能和行为,并能为下一步评估和干预社会能力提供指南.[7]这一研究路径最大的挑战便是该研究方法并未提供识别这些行为和技能的理论体系,从而导致指标选取上的不一致.另外,这一研究路径过于关注个人行为和技能本身,可能会忽视个人所处的环境对能力的影响.[13]

二是通过考查同伴之间的社交地位研究社会能力的取向(peer status approaches).[14]这种研究方法通过考察同伴对和研究对象互动效果的评价,进而发现行为对社会能力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的优势在于,同伴关系和当下和未来的社会地位均有相关关系,因此对于社会能力的效果有比较好的预测性.[15]该方法可以很好地识别哪些社会能力不足,但是无法解释这些社会能力缺乏的缘由[14],也无法为提升社会能力提出有效的干预方案[13].

三是通过行为的功能性结果来研究社会能力的结果取向(functional approach).那些达成个人的社会目标、获得良好发展结果的个体被认为是有社会能力的.如 Ford和Chen等认为,社会能力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恰当的方式,实现社会目标并产生对个体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结果的能力.[16、17]国内研究者张晓等也认为社会能力是“个体恰当、适宜地应对社会情境、实现社会目标的能力, 常被作为衡量个体发展的重要指标”.[18]结果取向用于解释社会能力时,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比如对于某些行为社会效果成败的判断,缺乏统一的方法论和相对清晰的标准.[7]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不同流派的争鸣, McFall提出了一个综合维度的定义:社会能力是指“对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进行的有效性判断”[19],这一概念既包括个体在情境下的行为结果(他人对行为有效性的判断), 又包括实现有效性的前提条件(行为技能), 同时还将情境变量加入概念中.[20]RoseKrasnor基于综合维度取向,搭建了社会能力“金字塔模型”(图1).[7]在“金字塔”的顶端,是社会能力研究的指导理论,指明了社会能力并非单一的指标或某几个技能,而是受特定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以及系统行为的社会效果.因此,社会能力有一整套结构,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特定的社会目的相关.“金字塔”的中部是社会能力的一系列指标,具体包括自我和他人两个领域,这代表了从自我和他人两种角度来看待个体行为的有效性.在自我方面包括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等,在他人方面包括友谊质量、同伴地位、社会支持系统等.

总结:该文是关于新生代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含义、测量和路径 摘要:文章探讨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含义、测量和路径问题。社会接纳的是流动人口的“劳动能力”,社会排斥的是流动人口的“国民待遇”。对外来的经济活动。

2、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完善 摘要: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点。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尽管对。

3、 社会融入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统计检验 [摘 要]基于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抽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约半数新。

4、 关于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主力军,从20世纪80年代,农民大规模进入城镇工作,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公。

5、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 摘 要:根据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结果和反映31个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数据,建立分层线性模型从流动人口个体和省级层面考察影响流动。

6、 社会融合实现心理路径 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既表现为是个体和群体观念意识上对于社会的秩序和文化有着认同,又表现为群体或者社会能够对个体价值和行为的接纳与引导。因此,社会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