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傅雷家书参考文献 傅雷家书文献综述

关于家书论文范文 家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家书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27

家书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家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给父母的一封家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裘山山

祖籍浙江,现居成都.已出版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长篇纪实散文《遥远的天堂》及《裘山山文集》(七卷)等.曾获鲁迅文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冰心散文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四川省文学奖、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等.现为中国作协全委委员,四川省作协副主席.

2013年8月,和我们相濡以沫五十多年的父亲离开了我们.一个完整的家破碎了.很长时间,我都走不出内心的伤痛.

父亲走的时候87岁,也算高龄了,让我伤痛不已的不是他走得太早,而是太痛苦.眼看着癌症把他折磨得不成样子,我们却束手无策.这让我一想起来,心里就刺痛.

父亲走了两年后,我和姐姐才去彻底整理他的房间.

在一个很旧的樟木箱里,我们发现了满满一箱信件.这些信件用报纸包着,细绳子捆着,上面贴着小纸条,注明了是谁的信,哪一年到哪一年.全都是父亲的笔迹.

我从来都知道父亲是个生活很有规律、喜欢收藏的人,他甚至收藏了我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所得的奖状,最早的一张是1965年的,薄如蝉翼,还是老师油印的.我发表作品的所有剪报,他也都一一剪贴归纳放好.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样满满一箱信件时,内心还是被震撼了,很感动,也很悲伤.我即刻拍了几张,发在了朋友圈,不料引起了很大反响.几乎所有的朋友都被深深感动.有的说,他的父母也为他保留了早年的信件,只是没我那么多;有的说,很遗憾自己的父母不会写信,从来没有收到过父母的信,很羡慕我;还有的说,几乎没有和父母分开过,所以没有书信往来.更多的朋友说,这些信太珍贵了,你应该整理出来,写本书.

起初我并没有这个念头,但说的人多了,心就动了.尤其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谢锦和陈蕾,也鼓动我把它们写出来,写成一本书.我终于下了决心.因为在我这里,也保留了父母八十年代到九十年 给我的信,“两地书”,合二为一,应该非常有意思,是一个时代在一个小小家庭里的缩影,是漫长的生命河流的流痕.

更重要的是,可以以此,来纪念我的父亲.

一、早期的家书

1.

我们家,是一个很特殊的家庭.

特殊原因之一,是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一辈子在部队,不说南征北战,也是漂泊无定.因为他是一名铁道兵,铁路修到哪里,他就走到哪里.于是乎,他和他的妻子,和他的两个女儿,总是聚少离多.父亲母亲恋爱的时间很长,因一直是“异地恋”,好不容易确定1950年底结婚,父亲又突然接到命令随部队去了朝鲜,一去三年.母亲一直等,等到朝鲜战争结束,才和父亲完婚.所以两人结婚时,都已经28岁“高龄”了,生姐姐已29岁,生我已32岁.

特殊原因之二,是母亲是个职业女性.许多军人的妻子因为没有工作,婚后就随军到了部队,一家人总是在一起的.可母亲是省报编辑,有自己的事业,故婚后他们继续分居.父亲随部队在福建江西一带参加“鹰厦线”的修建,母亲在杭州独自抚养我们.整整十年.

因为这个缘故,父亲和母亲之间的通信也是非常多的,可惜“ ”的时候都被销毁了.因为其中有不少他们对时政的议论,在如履薄冰的年代,他们怕给已经“声名狼藉”的自己惹来更大的麻烦.

我们这个家最稳定的时期,莫过于我的童年,父亲调到铁道兵学院教书,而母亲因为被打成“ ”,不得已离开报社,带着我和姐姐随军过去,一家人于是团聚了整整七年.这七年的生活,我在长篇小说《河之影》里,有大量描述.尽管这期间经历了“ ”,但我们这个小家,还是有过很多温馨的日子,父亲对母亲和我们两个女儿,都非常疼爱,它们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好景不长,1970年,父亲又被调动,调到了正在大巴山施工的部队工作.母亲虽然带着我们也一起来到四川,但部队所在地和家属所在地,依然相距遥远,那十几年里,父亲只能靠每年一个月的探亲假,回来看我们母女三人.

如此,我们这个家总是分离,分离.最极端的时候,一家四口分在四个地方.第一次是1958年到1961年,那时父亲随部队在福建修鹰厦线,母亲被打成“ ”去浙江临安山区“劳动改造”,三个月的我被托付给嵊州乡下的祖奶奶抚养,三岁的姐姐被托付给杭州姨妈抚养.一家四口天各一方,天涯零落.父亲探亲回家,一个月的假,要跑三个地方看望亲人.所以他第一次见到我时,我已经一岁半了.

第二次一家四口分散四处,是1978年到1984年,父亲从铁六师调到长沙铁道兵学院教书;母亲“ ”平反回到杭州,在《浙江日报》工作;姐姐因下乡去了陕西咸阳,后调到国棉二厂当工人;我因当兵在重庆,后考上大学到了成都.

这回的天各一方更为遥远,是四个省份.那时我回家探亲,跟父亲当年一样,有时去杭州,有时去长沙,有时去西安.幸运的是,那时的我和姐姐,都已经能给父母写信了.

我给爸爸写,给妈妈写,给姐姐写,然后他们分别给我写.我们互相交织着写.我们的家不是在某一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一封封的信,将一个四面八方的格局链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妈妈当时曾戏言,我们家四个人,一个在华南(长沙),一个在东南(杭州),一个在西北(西安),一个在西南(成都),只需找一个东北女婿和一个华北女婿,就占领全国了.

自然是分久必合.先是父亲离休回到了杭州,和母亲团聚,然后是姐姐调回了杭州,和他们团聚.我虽然还在成都,但毕竟,每年探亲有了固定的去处.一个具体的有房子的家,在杭州成立了.

我似乎接替了父亲的角色,每年回家探亲.

2.

家书最早进入我记忆,是七十年代初.

那时父亲在川陕交界的大巴山里修建成渝线,母亲带着我和姐姐住在重庆北碚的家属基地.所谓家属基地,就是租借了北碚机械厂的两栋筒子楼而已,一层楼住八户人家,公用厕所,公用水龙头,两家合用一个厨房.

那时的部队家属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文化,每每要给自己丈夫写信时,就来找我妈帮忙.我妈是家属里为数不多的和她们一起做临时工的“文化人”(另几个“文化人”在外面单位上班),因为她是“ ”,早已放下了作为一个省报编辑的身份.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家书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援青家书 扬名:我的宝贝儿子!今天是你十一岁的生日,爸爸祝你生日快乐!你以前的十个生日,爸爸妈妈一直都陪着你,但今年爸爸援青了,远隔关山五千里,爸爸换一。

2、 王阳明、曾国藩家书比比看 而在中国古代家书方面,王阳明、曾国藩可谓是两座高峰,这两位经历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体而言,又有区别,那么他们的家书又有何异同呢,对现代人有什。

3、 一封旧家书 前不久,我在整理旧书刊的时候,在一本书中发现了一个发黄的旧信封,里面的信页早已被翻得皱皱巴巴,可以看出来,这封信曾经被无数次地拿出来阅读过。这是。

4、 彭雪枫的三封家书 1942年2月10日,腊月廿五“新春节——四天哪!——应有我们的假期读书计划”首先为你庆贺!归途,不断的思索着,心神十分愉快!不知你们究竟。

5、 家书 亲爱的老爸:这是第一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因为这种事给您写信。我知道您不愿给我买相机的原因,不过是担心我痴迷于它、不专心学习罢了。可我写下这。

6、 家书历史和亲情交响 岁末年初,一档名为《见字如面》的书信类视频节目在网络和电视台播出,其清新的风格、温暖的情怀,收获一片好评。特别是首期节目中有两封写于两千多年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