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陕北窑洞论文的参考文献

关于窑洞论文范文 城市变迁中延安窑洞文化传承保护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窑洞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20

城市变迁中延安窑洞文化传承保护是适合窑洞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现代窑洞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 窑洞是我国黄土地区特有的民居形式,承载着延安丰富的地域文化,传承了红色革命圣地独特的民俗风情.文章剖析了城市变迁背景下延安窑洞的建筑艺术、生态优势、历史文化特色,结合窑洞的发展和保护现状,提出以独特设计和陕北传统窑洞样式为依托、以窑洞民居文化为核心的"革命旧址区+窑洞功能区+窑洞体验区"三区发展模式,以期对延安窑洞文化的未来传承提出可参考的对策.

[关键词] 延安;窑洞文化;生产性保护

[作者简介] 牛世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710055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5)06-0064-0003

延安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黄土高原腹地,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交汇地.窑洞作为延安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保存了原始穴居的部分基因,是黄土高原最经济实用的建筑形态,最能利用生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1].它还承载着很高的民间艺术和文化价值,成为延安乃至陕北地区的一大人文特色.然而,在城市变迁背景下,窑洞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居住品质的追求.2011年底,延安启动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发展战略,市民将告别窑居生活.面对正在消失的窑洞村落和窑洞文化,寻求保护和传承之路,接续传统民居的文化基因势在必行.

一、延安窑洞的历史文化追踪

(一)历史渊源

自有史料记载以来,“穴”即是人类最原始的居住建筑[2].早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并逐渐形成聚落,这种半地穴式的民居成为窑洞的雏形.陕北是人文初祖的发祥地,延安窑洞的历史和人类文明是相伴而来的.秦汉以后,半地穴式窑洞经人们不断摸索,逐渐改进成为全地穴式窑洞,即现在延安很多农村地区所现的土窑洞.到了明清时期,人们仿照土窑建起了石砌窑洞.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开始出现墙面用彩色瓷砖加固美化,并且分割出不同功能的居室,不仅舒适宜人,而且美观大方[3].窑洞被世界建筑界称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在历史的颠簸发展中窑洞也作出过巨大的贡献.1937年1月13日, 进驻延安,延安窑洞开始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里成了中国革命的总后方和指挥中心,历经十三个春秋,革命由延安走向全国,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延安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积淀了古老的黄土文化,承载着独特的革命内涵和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而今,作为革命圣地的延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住过的土窑洞,也以革命旧址的形式加以保护,供后代学习、体会延安精神及延安窑洞的历史厚重感.现当代,原本依山而建的土窑洞进入变革和发展时期,表现出更多的功能和作用,如被列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延安大学6排共226孔窑洞建筑群,成为陕北唯一一所综合学府的标志性建筑.

(二)文化风情

延安浓郁的原生态文化和黄土窑洞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们在此创造了独特的窑洞艺术.剪纸是陕北珍贵的地方文化遗产,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滋养,古朴生动,是延安一道不可或缺的社会风景.陕北秧歌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信天游的节奏自由,旋律奔放开阔,回肠荡气,其歌腔高度展示了高原的自然景观、社会风貌和陕北人的精神世界.有“九腔十八调”之称的陕北说书、被称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等均是黄土文化的重要代表.这些文化和窑洞这种特殊的建筑紧密联系在一起,没有窑洞这种载体也就没有这些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空间[1].生活在贫瘠土地上的陕北人,在窑洞的废兴变化中创造了具有陕北特色的历史文化.中国人向来把新郎、新娘结婚后第一晚的同居叫“入洞房”,并且将人生最幸福的事也概括为“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话,充分说明了陕北窑洞在中国人心目中久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二、延安窑洞的优势分析

(一)原生态、和谐化的建筑艺术

黄土窑洞是生土建筑,充分利用延安当地的地理条件,适应黄土高原的干旱气候,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简单,保温和隔热性能优越,这种原生态优势是其他任何材料无法取代的[2].而历史久远的窑洞居住文化,还积淀了大量丰厚的社会生活、地理风貌、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信息,体现出一种独特的中国式建筑之美,反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彰显出人和自然和谐相融的最佳境界.凿土而居继承了先辈们的穴居习惯,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既满足窑洞本身的居住要求,又不破坏自然本身的文脉,以自然的形式环抱自然,自然以人的方式去接纳人类,人、自然、窑洞、村落融为一体[3].为了和周围的黄土地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窑洞在色调上一般采用 和青色,给人以坚固、沉稳、大气的视觉冲击,彰显出磅礴雄浑的壮美之势.

(二)经济型、生态化的建筑形态

窑洞被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之一,这种原生态民居院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发挥本地自然材料特性,蕴含着很强的生态意义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最贴合当代社会所倡导的生态建筑文化范畴.延安地区以山地为主,平整耕地很少,窑洞顺山势而建,通过横向挖取室内空间,节约资源,将土地资源的利用发挥到了极致.此外,由于黄土的比热容值较大,土层的隔热和保温作用较强,冬暖夏凉,又可以阻隔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长期居住在窑洞内,患气喘病、支气管炎、风湿病、皮肤病等的几率会大大下降.国际上研究未来建筑的建筑师们认为它是人类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未来在建筑形式、建筑功能、节地节能等方面还可以走得更深更远.

(三)革命光辉历史的沧桑之美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再现了无数人记忆中的延安,黄土文化、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及红色文化在此交融,窑洞则是重要的载体.延安窑洞曾经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熔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土窑洞和煤油灯是伴随老一辈革命家们指挥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大后方和总枢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是土窑洞谱写的历史之歌,也是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教育最为直接朴素的现实教材.延安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窑洞浓厚的革命光辉美和历史沧桑感也成为了游客对延安精神、革命精神形象认知的代表.

总结:关于免费窑洞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窑洞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 关于加强荆楚文化传承保护调查和 [摘 要]荆楚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荆楚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于保持中华文化的系统性、连续性,保持中华民族完整的文化基因具有重。

2、 旅游业和民俗文化传承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是在一定的民俗事象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它以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特色民俗文化为载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并让游客积极参与进来,使人。

3、 传承历史文脉,稳步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建城肇始溯源地,一区两水三千年陈部长首先介绍了西城区的文化历史渊源。她说:“西城区是北京3000多年建城史的肇始地,800多年的建都史的溯源地。

4、 文化变迁中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艺术教育关系 摘 要:民间艺术主要来源于民间,同样也生存在民间,民间艺术不仅具有实用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审美性能,能够传达民间精神。我国的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

5、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河北省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非物质遗产是代代相传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占据的比重较大。文化创意产业是以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