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东北大学期刊 东北石油大学生开题报告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编辑部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东北农业大学法学毕业论文 东北老工业基地论文与参考文献 东北大学学位论文

关于东北二人转论文范文 东北二人转俗性和困境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东北二人转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07

东北二人转俗性和困境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东北二人转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二人转野花骚全集一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二人转,作为东北极为流行又极具生命力的剧种,从它产生、发展到定型,都有着“俗”性,它的“俗”性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其“俗”性又阻碍了它的发展,进入了一定的困境,本文从“俗”性出发,仔细分析,并对其发展困境提出建议.

关键词:二人转;“俗”性;困境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0142—02

东北二人转,是绽放在黑土地上的艺术瑰宝,这一体系完整又极具地方特色的独立剧种,以汉族民间文化为基源,以走唱为艺术表现形式,广泛流行于东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现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地区,具有强大生命力.二人转有过较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因此在历史上也有诸多称呼,如小秧歌、双玩艺、蹦蹦、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根据文献资料的考察,“二人转”这个日后成为这一剧种的标准称呼语,最早见诸1934年4月27日《泰东日报》第7版,其文如是说:“等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曰‘莲花落’,每日装扮各种角色,表演唱曲等”1953年4月,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期间,东北代表团正式表演了二人转,“二人转”这个称呼就是在这次表演中得到了全国文艺界的首次肯定和确认.二人转扎根于农村,吸收了本地的乡土乡情,又源源不断地服务于农村,从曲艺内容到表现形式,以及表演者的身份,都深刻展现了农村生活场景.可以说,对土地的深情、对平凡淳朴的小人物的歌颂是二人转永恒的主题,正因为其浓厚的“乡土情结”,将东北二人转比喻为绽放在黑土地上的艺术奇葩,是绝对恰当的.

作为一种东北民俗剧种,“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二人转的“俗”是有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的,它的“俗”性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它的“俗”性具体而言可以说是通俗和低俗两个方面,当然这两个方面不可能截然分开,通俗中有低俗,低俗自然会通俗,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观众的主客观需求是演员表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迎合观众是演员对表演内容和形式加以取舍的重要参考因素,观众在接受艺术的同时,会显示其赞同和拒绝的审美倾向,这一倾向指引并校正审美艺术的最终形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观众的审美倾向有其区域性,二人转作为东北民俗戏曲的代表,自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映在东北这一民俗环境之下生长的大众群体的性格和娱乐方式,或者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二人转有着一种担负和反映东北地方民俗时代特征、观众心理的任务.按照传统的说法,二人转“说唱扮舞绝”五功中“说”是排第一位的基本功.“唱丑、唱丑、全凭说口,你要不说口,说你肚里啥也没有.”“说”是二人转最常见且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唱”有轻重缓急,要根据剧情需要来“唱”,“说”有黄粉荤素这几大类,是根据所面对的观众层面进行选择的.早期的二人转演员所面对的观众群体面相当广而且复杂,杀猪宰牛,引车卖浆,屯场财主,金银矿主、胡子窑等,各路人员都有,都会对二人转的表演内容改编有所左右.艺人们如果想从“听戏人”的腰包中掏出钱,就得尽量满足“听戏人”的精神需求,几乎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这种最初的演出形式所遗留的弊端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的二人转中依旧存在着为了迎合一些观众而表演的“荤段子”.“唱车店”、“唱兵营”、“唱局市”,二人转的这些流动演出的观众群体大多是男性,所以演出充满着原始和野性的韵味,并且以自由奔放和亢奋激昂的气氛调动观众的热情,充分满足这些群体的趣味需求,他们还期待性关系中女子主动而男子被动的模式.举个例子,二人转版的《穆桂英指路》中杨宗保为穆桂英指路,而穆桂英看中了杨宗保,心花怒放,于是唱道:“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天我碰上一个好女婿,他来得正合我心意,只可惜无人把媒提.终身大事非小可,不能错过好时机.我还得仔仔细细来盘问,他着急来我更急”.又如二人转版《双锁山》中的刘金定自己立了一块“招夫牌”,“有人要打山上过,留下姓名放他行.比上姑娘刀马艺,请到高山拜花灯”,主动给自己招夫君.再如二人转版的《苏武牧羊》,重点由歌颂苏武持节不屈转移成了对“苏武收妻”这一情节的演绎,极力表现胡女大胆追求苏武的场景.这一二人转表演所特有的有趣的叙事方式,变成了二人转中几成固定的模式,但凡所有的爱情故事,都是女性主动出击追求爱情,可以说完全落入俗套.然而就是这样一种低俗的叙事手段和表演形式,却是广大男性群体喜闻乐见的模式,不得不说这是二人转创新发展的局限.

传统的“二人转”为了吸引观众、取悦观众不能决定自己所表演的内容,随着社会体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越发“商业化”的当代“二人转”艺人,看到了“二人转”这一广阔市场和美好前景,将“二人转”作为自己牟利的生意和手段,对其中落后的、粗鄙的内容不加斟酌一律继承.某些地方二人转剧团在巡回演出时,为了博人眼球,大搞噱头,互相扮丑捧笑逗乐,女性演员衣着暴露,戏曲唱词愈加露骨,粗俗 毫无格调,庸俗不堪的剧目占据了地方剧场.而有些地方的“二人转”演出则故意以误解方言的形式,引导观众歪思邪想.这些演员,言行拙劣无耻,表演难以入目,不仅超出了艺术表演者本该持有的道德底线,也为广大文明人所不齿.这样的表演形式迎合的只不过是极少数的 之人,招致了大部分观众的唾弃,其根本目的不在于弘扬宣传艺术,而是打着艺术的幌子扩大自己的商业效益.正是因为这种为利所驱思想的存在,致使“二人转”这一原本“纯朴”的民间戏曲陷入巨大的发展危机之中.当今形势下的二人转该如何发展和转型已成为“二人转”所面临的最实际且最棘手的问题.

如何面对“二人转”的“俗”性,并将“俗”性中的优点发扬光大,走出发展困境,笔者的建议是:我们必须立足现实背景,结合历史经验,用陌生而全新的视角来重读“二人转”艺术,审视其本体和本质,透过表面的“俗”而见到内里和深层的艺术美,肯定其独特而闪耀的审美价值.在艺术创作的历史长河之中,民间艺术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发展升华.“二人转”产生发展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其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证明了这种艺术有着不容否定的存在价值,这是我们必须看到的.“二人转”的来源决定了“俗”是它的根本、是它的生命所在,然而这个“俗”是“通俗”而不是“低俗”,因此要去掉其“低俗”的部分,同时又要保留其最根本的“通俗”性,这其中平衡的把握使得改革尚在进行之中.

余秋雨说“世俗才是文化的基础,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静雅文化不断变革的动力.它比静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能更深入人心.”在其他戏曲样式日渐式微的今天,“二人转”离开了农村民众的热炕头,走向各种高大广阔的舞台,即使不一定为所有观众所接受,也不失为独特的文化风景、艺术奇观,令人欣慰.当然,“二人转”要想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就必须正视自己的得失优劣.古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在保留其“通俗”、“民俗”的前提下,对“二人转”中的“低俗”按照一定的艺术原则进行改造升华,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弘扬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才能继续走红,不至于陷入困境.

[参考文献]

[1]于宛冬.东北“二人转”研究[D].山东大学,2010.

[2]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3]白云.狂欢理论视域下的东北二人转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1.

[4]朱恒夫,聂圣哲.中国艺术论丛[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5]霍长和,金芳.二人转档案[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

[6]张遥,张福贵.当代新二人转的形成和发展困境[J].东疆学刊,2008(25).

[7]张希玲.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地域文化特征[J].艺术教育,2007(92).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东北二人转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十二五约束性指标下中小企业经济困境和出路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不仅。

2、 我国困境儿童托底性保障制度的建构 摘要:文章梳理了我国困境儿童的界定以及目前的各项制度安排,提出构建以“机构养护+家庭养护+流浪儿童救助+残疾儿童福利”为主体的托底性保障制度。借。

3、 东北秧歌和二人转表演形式内在联系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艺术多样性的艺术大国,在文化方面和艺术表演方面,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区也会拥有各自不。

4、 颠覆性理论视角下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困境和 摘 要: 信息化教学在学校推进面临着诸多困境,互联网如此深刻的改变了社会,却对教育影响甚微。从颠覆性创新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信息化教学在学校教育。

5、 地区金融规模和效率收敛性分析 摘要:规模、效率的提高是金融发展的两个重要维度,国内研究集中在检验地区金融的相对规模是否存在绝对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本文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了我国省际。

6、 加快东北地区民航全面 支持东北地区建立民用航空研发创新平台民航局近日正式印发《关于加快东北地区民航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助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根据《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