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物联网导论论文 论文致谢词范文300字 手写论文摘要顶格写吗 物联网技术期刊 毕业论文致谢词 毕业论文致谢词范文 毕业论文题目空两格 本科论文致谢词 本科论文致谢词英文 人间失格日语论文 物联网工程技术论文 苏珊朗格参考文献

关于格物致知论文范文 船山对朱子、阳明格物致知二元对立模式之批判性圆融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格物致知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22

船山对朱子、阳明格物致知二元对立模式之批判性圆融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格物致知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不知所措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

格物致知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宋明理学的主流学派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彰显为向外和向内、体用和知行等方面的差异.船山从体用互贯角度消解了朱熹、阳明对“格物致知”向外和向内的分歧,将内之本体和外之方法相结合,发展出内思辨和外学问相结合的认识道路,并从知行角度纠正朱子和阳明“格物致知”偏知或偏行的偏执.船山将朱子和阳明对“格物致知”的分歧加以批判性圆融,丰富发展了“格物致知”思想.

关键词:王船山; 王阳明; 朱熹; 格物致知;朱王分歧;批判性圆融

“格物致知”源自《礼记·大学》中的八条目,成为儒家成圣成贤的功夫修养之道.朱子、阳明、船山都非常重视对“格物致知”的阐发:朱子认为修齐治平重要的一环是“格物致知”,在孝宗即位时,朱子曾明确指出“格物致知”对于帝王的重要性:他认为帝王首先要“格物致知”,以穷事物之变化,通所存之义理;阳明也认为成圣之功是要使此心纯乎天理,而不夹杂着一毫人欲之私,而要使人不夹杂人欲,就需要在此心萌动之时下功夫.阳明曰:“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①船山曾说:“不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明明德,安得有太过?”②朱子、阳明和船山都很重视“格物致知”,但他们分别从不同的逻辑和理论起点展开对格物致知的阐释:朱熹和阳明在“格物致知”理解上有外格和内格之分歧,船山对朱子和阳明“格物致知”的理解兼采阳批阴融之态度,圆融了朱熹和阳明关于“格物致知”阐释的各执一词.

一、朱子、阳明“格物致知”“外格”和“内格”的二元对立

宋以降,司马光、二程等人都对《大学》进行了阐释和发挥,其中以二程和朱熹的阐释最为典型.程颢曰:“‘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③程颐亦曰:“‘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然致知在所养,养知莫过于寡欲二字.”④程颢认为“格物”即是要穷至事物之理,则自然就能够致知;程颢认为:所谓“格物”是“致知”的手段,“致知”是“格物”的结果.程颐将“格物”阐释为于事事物物上穷理,穷得事物之理即是“格物”.程颐对“致知”的解釋比程颢对“致知”的阐释更为深入:认为通过养心能够用达到“致知”之目的.程颐的“致知”相较程颢的“致知”加入了存养、保养等主体性修养功夫.朱熹对二程 “格物致知”的阐释进行了发挥.他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⑤朱子认为‘格物’即是穷事物之理,深入挖掘朱子“格物”之义,可知其内蕴两个层次:“至”有可作为动词“到达”和名词“极致”之意,可知朱熹的“格物”次序是“到达物”—“穷物理” —“至极物”.依此来观,以孝顺为例,朱子认为首先应该行孝,践行孝顺的当然之则;其次是要通过“学、问、思、辩”等功夫穷尽所有孝顺的当然之则,通过日积月累的思辨穷理,自然能够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最后即能穷至事物之理.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⑥

朱子注重格物践行,注重外在格物,但朱子却无法解释践行当然之则的必然性,也即朱子没有说明由外在的格物,如何归纳得出致知的必然性.在朱子看来,“致知”即是推及已获得的知识,将穷理所得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人伦中.“格物”肯定的是行在其中,但是这种“行”是主体还未曾意识到主体行为的所当然.从狭义层面来看,朱熹的“格物致知”属于“知”的范畴,是不能真正涵盖在“行”的范畴之中的(此处的“行”是从主体道德自由性来说的).从文字阐述角度来看,朱子‘格物’和‘致知’当属于一个层面上的.但朱子之“格物”片面注重外向格物,注重外扩,但在注重如何由外扩过渡到内向性的思辨内省致知层面,朱子至少是缺乏的,或者说至少是偏向外在的格物,游离的是内省式的致知的.简而言之,朱子的格物多注重的是外向格物,缺乏的是内在思辨性反省.

阳明对“格物”的阐释多注重的是内省式的格物,在向外的推扩层面观照甚少,此和朱熹迥然相异.也正因为如此,造成了朱子和阳明在格物致知理解方式上的截然对立.《传习录》记载:

格物,如《孟子》 “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 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⑦

阳明认为“格物”是内在的格心,由内而外.阳明“格物”使心本体无时无刻不处于纯正的状态,使本体处于纯善无恶的状态,即《大学》所谓的“止于至善”,“格物”的价值旨归为“止于至善”.阳明训“格”为“正”,释“物”为“意之所在”,阳明认为“格物”即是“意”之所在.“意”可理解为意向、指向和意念,当人进行思维活动时,意向会有意向的对象,但是阳明所重视的不是意向的对象,而是指向意向对象的意念.我们仍以孝顺父母为例,当人意向孝顺时,在此意向之时,即有一种意念伴随,此意念是行动的主意,能够主宰人之行为,基于此,将“格物”解释为:意向之时,就要使意念保持纯善无恶,由意念发出的行为才会纯善无恶.因之,阳明认为“意”和“行”有必然联系,意念之善推扩到极致就必然会产生行为之善,所以阳明非常注重一时萌发之意念,正意的过程必然是以思虑功夫为主.王阳明坚持人具有良知良能,人之心自然能够知是知非、知善知恶.一方面只需要人扩充其已具有的善端、善情;另一方面就是去掉和纠正恶的意念.表现为先是内在之格,然后向外格,由内而外,彰显出朱熹和阳明在格物层面的路径对立.

此外,对“致知”的阐释,朱子和阳明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的对立更为明显.

对“致知”的理解,朱子表现为由外而内的逻辑理路.朱子认为“致”可以解释为推极,“知”可以解释为知识,知识由格物所得,“致知”即是要推扩由格物所得知识,用此知识来加强主体对宇宙世界、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规范的认识,使主体在行动中能够由知识进行引导,而不是盲目行动.可见,朱子格物致知确有推扩、扩充的过程,只是朱子的扩充是由外及内的过程,由外在的格物致知丰富充实道德之知,经过日积月累的格致功夫,达到豁然贯通之境界.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格物致知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船山论韩琦、范仲淹 摘要:韩琦、范仲淹于宋并称贤相,其政治、军事才能久为世人称道。王船山从立身、行事、才略、功业诸方面对二者进行评价论析,认为二者各有千秋。王船山。

2、 王阳明、曾国藩家书比比看 而在中国古代家书方面,王阳明、曾国藩可谓是两座高峰,这两位经历相似,思想亦有交集,但具体而言,又有区别,那么他们的家书又有何异同呢,对现代人有什。

3、 阳明山光芒涌入 一我不知道是这座山的名字让我产生了光彩夺目的幻觉,还是这样一个流光溢彩的词汇让我爱上了这一座山,自从知道身边不远处有这座山的屹立,我就满怀憧憬。

4、 叶落阳明山又见林语堂 林语堂故居坐落于阳明山的半山腰上。时值深秋,台北的秋意似并不浓郁,阳明山上依然满目苍翠,然而远远的,见一抹黄、绿、红相间的树影从先生故居的墙头探。

5、 王阳明德育思想 一、王重视“立志”王阳明特别注重对学生的立志教育,他提出“学莫先于立志”。立志是成就事业的第一要务。立志“须是自家调停斟酌,他人总难与力”。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