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华裔论文范文 新世纪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华裔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4

新世纪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是大学硕士与本科华裔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华裔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 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发展势头更为汹涌,在研究队伍、研究范畴、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均有长足进步,与此同时也暴露出诸如“研究方法缺乏创新”、“研究对象相对集中”、“两支研究队伍各自为政”等问题.本文首先简要回顾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的起始渊源,然后理性分析新世纪以来的发展现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美国华文文学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5-0024-15

“美国华裔文学”既包括美国华人用英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也包括美国华人用中文创作的文学作品.①在美国国内,华裔文学研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中国台湾,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兴起于1980年代后期;而在中国大陆,尽管1980年代前期就有相关文章发表,但数量极少,且仅为述介性质,直到199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才开始引发较多关注.进入21世纪,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迅速在中国大陆形成蔚然之势,17年来,不论是研究队伍、研究范畴,还是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丝毫不逊于美国和中国台湾,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不过,与此同时,中国大陆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研究者进行理性分析和智慧应对.本文首先回顾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的起始渊源,然后重点剖析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最后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策略性建议.

一、发展历史

2000年以前,在中国大陆发表美国华裔文学相关论文的学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美国华裔作家或批评家(如木令耆②、黄秀玲③、戈云④等);第二类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高等院校中文系培育出来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如许翼心、饶芃子、王晋民等);第三类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高等院校英语系涌现出来的美国文学研究者(如张子清、吴冰等).本节拟通过对以上三类学者逐一评述,简要回顾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的起始渊源.

第一类学者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论文发表时间相对较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国内学者的学术视野,促进了美国华裔文学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研究.有资料显示,早在1980年,木令耆就在《读书》杂志刊发《美国华人文学》一文,对当时美国社会执着于中文创作的华人作家群体进行了简要介绍.该文应当算是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论及美国华裔文学的文章.另据吴冰考证,第三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研讨会”于1986年在深圳大学召开时,黄秀玲参加了会议并发表题为《华美作家小说中的婚姻主题》的论文(该文于次年刊登在《社会科学战线》第4期〔1〕),大会因此即时更名为“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标志着美国华裔作家华文作品从此正式纳入中国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日程.事实上,吴冰的说法值得商榷,因为根据当时公开发表的会议纪要,该届会议共“收到海外华文文学论文十七篇”(其中“有五篇出自海外学者的手笔”),在研究对象上“涵盖了亚洲的新加坡、泰国和印尼,美洲的美国,欧洲的瑞士等”国家的华文文学.也就是说,除了黄秀玲的论文,另外十六篇海外华人文学论文同样构成本次会议由“台湾香港文学学术研讨会”更名为“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的充分理由.不过,通过本次会议,黄秀玲首次将美国华文文学带入中国大陆海外华人文学研究视野却是不争的事实,有力佐证了第一类学者对于中国大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事业的影响和贡献.(以上数据参见潘亚暾、徐葆煜《国际共研学术、相互促进提高——第三届全国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学术讨论会综述》,载于《深圳大学学报》1987年1期)或许,饶芃子在“大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概况”一文中的提法更加准确一些:“1986 年在深圳大学举行的第三届研讨会, 由于海外前来参加的华人作家、学者较多, 所以把会议的名称更改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参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年1期)其后,戈云、黄运基、王性初和宗鹰等美国华裔学者戈云于1991年参加“第五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收录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选编《台湾香港澳门暨海外华文文学论文选》(第五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 1993年;黄运基、王性初、宗鹰均于1997年参加“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均收录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走向21世纪的世界华文文学——第九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纷纷于1990年代前来中国大陆参加学术会议并发表相关论文.值得关注的是,这些美国华裔作家和批评家虽然大抵承认美国华人创作在语言上有中、英文之分,但是他们在中国大陆发表的文章却不约而同地选择性摒弃了在美国文坛似乎更为活跃的美国华裔英语文学,一律囿限于美国华裔中文文学(又称美国华文文学).究其原因,他们大概认为中国读者理应对华文文学更有感情,更感兴趣.例如,木令耆如是写道:“在美国也有用英文写作的华裔人士,但是他们多半是前几代便生长在美国,对中国的认识甚是隔阂,对中国的感情也比较淡漠.在美国仍旧用中文写作的作者,几乎都是对祖国文化有深厚感情的,并且也确信祖国的故有文化有继续维持下去的价值”.(参见木令耆《美国华人文学》,载于《读书》1980年5期)戈云更是指出:海外华文文学的根,毕竟是在祖国.真心实意地关怀、推动海外华夏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实在是政府与民间应尽的天职,诚有厚望焉!(参见戈云《美国华文文学之兴盛与隐忧》(摘录),载于《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评论和研究》1991年2期)在他们的潜意识里,美国华文文学或许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事实上,把美国华文文学视同于中国文学域外分支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1949年,作为纽约“华侨文化社”成员的美国华裔学者温泉就曾经撰文,构想成立“中国作家协会美国分会”.〔2〕客观地评价,与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相比较,美国华文文学中的“文化视角和政治视角”〔3〕同祖籍国(中国)的情感联系确实更为紧密.也许正因为如此,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亚裔运动(Asian American Movement)推动下迅速崛起的,以“还我美国”(claiming America)为隐性政治诉求的、以赵健秀文艺理论为典型代表的美国亚/华裔文学批评才会在厉声批驳所谓“伪”华裔英语作家作品的同时,十分冷漠且异常坚定地将那些貌似“亲近”中国的华文文学(包括早期美国华人文学)排除在“美国华裔文学”范畴之外.当然,尽管多数美国亚/华裔文学批评家颇为赞许赵健秀等人倡导的“生民视角”“生民视角立论的核心是所谓的与生俱来的华裔情感,认为有了这种情感,才有可能以此为核心形成华裔意识,并在此意识的驱使下,彻底与白人认同决裂,揭露美国东方主义的文化操作伎俩,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自己非中非美、独特的华裔认同,目的是建构一个具有独立传统的美国少數族群.”参见李贵苍《文化的重量:解读当代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97页.在试图“颠覆美国主流文化一统天下”、“揭露美国主流文化彻底同化华裔的怀柔策略”〔4〕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却并不支持其一味将“美国亚/华裔”与“亚洲/华人”绝对地割裂开来的狭隘做法.此后,美国学界围绕“什么是亚/华裔美国人”、“什么是美国亚/华裔文学”的论争便从未停歇过.有趣的是,虽然大多美国华裔英语作家(如赵健秀、汤亭亭、谭恩美等)十分反感自己的作品被误读成中国文学,但是多数美国华文作家(如木令耆、於梨华、陈若曦等)却一向乐于把自己的作品视为中国文学的海外分支.在与戈云的一次笔谈中,身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①主要创建人之一的陈若曦曾经坦言:“美华文学可作为世界华文文学的一部分, 也可作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它的前途全系于前面二者.若用英文创作, 则属于美国文学”.〔5〕应该说,陈若曦的观念在美国华文作家群体中颇具一定的代表性.从现实角度考量,亚/华裔英语文学在美国尚且属于边缘文学,华文文学更无疑处于边缘的边缘(“在美国,有意写作中文,稿酬相形更低”)〔6〕,也难怪当代美国华文作家通常会把中国文坛当做发表作品的潜力平台.然而,对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接触台港及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大陆读者而言,美国华文文学在2000年以前还相对陌生,属于新鲜事物.或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历史语境,第一类学者在中国大陆着力推介美国华文文学的文章方才应运而生.②

总结:本论文可用于华裔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华裔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参考文献:

1、 美国华裔文学之文化身份述论 摘要:在美国华裔文学研究领域中,文化身份一直是学界研讨的核心词汇。尤其是进入全球化快速发展的21世纪,大量跨越边界、国家、民族和地区之间的流动更。

2、 美国华裔文学荒原叙事的当代 〔摘要〕 在文学全球化进程中,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逐渐打破了族裔写作的局限性,呈现出多元文化发展的态势,并以积极姿态审视和剖析西方文明给当代人带来的。

3、 美国华裔文学和中国历史互文性解读 内容摘要:美国华裔文学的历史之根在于母国文化。但由于远离母国文化土壤,只能在西方语境下,通过历史的回忆来追溯心中的族裔之源。因此在美国华裔文学的。

4、 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批评话语模式 内容提要:文章将研究视角聚焦于新世纪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批评的文本j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场域”的电影批评差异在于:官方话语与学术话语侧重于电影的政治。

5、 沸腾边缘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 新世纪中国(大陆地区)儿童文学缔造了市场神话,奇迹般地从上世纪末与读者相疏离、在困境中挣扎的局面中走出,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我们可以来看一些数据一。

6、 新世纪美国海外华裔文学 主持人王 凯(青年学者、中央民族大学外 国语学院讲师)观察者:郭英剑(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