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有关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保护论文 民族文化多样性论文 民族文化毕业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3000字

关于民族文化论文范文 论容美土司文学和民族文化融合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民族文化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5

论容美土司文学和民族文化融合是关于民族文化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民族文化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内容提要:鄂西南容美土司文学兴起于明代中期、兴盛于明末清初,是土家族文化和中原汉文化交汇融合的文学硕果.容美田氏土司文人以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倾慕、研习汉文化,努力提高汉文学修养,广交汉族文人名士,举行多种文学艺术交流活动,切磋文学创作理念和技艺,成功地运用汉语文尤其是汉诗规范,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时期特定民族区域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和乡俗民风等等,社会文化价值丰赡.作为我国历史上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容美土司文学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语境、途径、方式及其成效上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和学术意义.

关键词:容美土司土司文学民族文化

16至18世纪初,容美土司文人重视对中原汉文化的学习、交流,善于吸收先进文化以调协和发展自己,创作出一批以汉语文为载体、艺术成熟而又不失民族特质的文学作品,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显现了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踪迹.文化融合通常指外部文化和内部具有不同特质的文化之间,经由相互接触、调适整合,进而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文化发展的过程.容美土司文学以鲜明的兼容互化、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在民族文学丛林中别树一帜.研究容美土司文学,不仅对勾画土家族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特征等图景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探讨民族文化融合的机理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融合始终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文化融合一般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或改变而酝酿生成的.容美土司文学根植于特定文化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于16世纪初叶到18世纪初叶在鄂西南土家族聚居区兴起、兴盛达200余年,有着文学和非文学的诸多成因,启示着人们对文化融合背景和氛围的深入思考.

容美,历史上又称柘溪、容米、容阳,1735年“改土归流”之前的辖区包括现今鄂西南的鹤峰、五峰和长阳等三个土家族自治县的大部,巴东县、建始县和恩施市的部分地区.明代中叶至清雍正年间,容美田氏世袭土司曾是中国西南诸土司中地域最宽广、文化也最发达的土司之一.明太史严首升(一作守升)论及容美地缘时说:“地连荆蜀称才薮,天接西南散缔霞.”古容美东邻荆楚、西依巴蜀、南经娄水、澧水即达洞庭湖区,北面毗连具有较高汉化程度的长江三峡南岸地区.这里土家、苗、侗、瑶、白等少数民族及汉族大杂居小聚居,历来就是多种民族文化的汇聚之地;作为巴楚文化繁盛的主要区域,南方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北方的中原文化等地域文化在这里交织际会.这样的地缘环境,作为土家文化和中原汉文化的交融空间,可谓得天独厚.雍正十一年(1733),容美末代司主田曼如迫于清王朝大军压境和容美土民的不昕调遣,自缢身亡.雍正十三年(1735),容美司境改建为鹤峰州(即今鹤峰县)和长乐县(即今五峰县),容美土司的历史就此完结.

但是,容美土司文学的影响并未就此消声匿迹.它的初始著述主要是司志、史篆、谱牒、碑文等文史类,随着几代作家汉文化水平的提高,从明朝正德年间开始,诗、词、散文、剧本等“纯文学”类创作渐渐增多,其中又以诗歌创作最为成熟,影响也最大,所以本文论容美土司文学多以诗歌为据.清朝康熙十八年(1679),第十三世土司田舜年将其先祖及自己共六、七代人的诗集,如,田九龄及其《紫芝亭诗集》、田宗文及其《楚骚馆诗集》,田玄及其《金潭吟》、《意笔草》和《秀碧堂诗集》,田圭及其《田信夫诗集》,田珠涛及其《田珠涛诗集》,田霈霖及其《镜池阁诗集》,田既霖及其《止止亭诗集》,田甘霖及其《敬简堂诗集》,田舜年及其《白鹿堂诗集》等等,编辑成大型诗文丛集《田氏一家言》12卷,收诗近3000首.虽然大多数作品今已散佚,但留存下来的乃有诗507首,文17篇.此外,现今在《长乐县志》和《宜昌府志》等史籍中处还有大量其他田氏文人的作品.

容美土司文学在家族文学、民族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独步.古代土家族的文人创作,最早的要数重庆府酉阳土司的诗文,明末清初有位于川东(今渝东)的石柱土司诗文.改土归流后,贵州思南诗人的创作,鄂西南长阳彭秋潭、长乐(今五峰)田泰斗的诗歌创作等.但从诗人之众,作品之丰,水平之高及影响之大等方面来看,都不及容美田氏土司文学.在《诗经》以来的中国文学史上,也曾出现过许多颇负盛名的家族作家群.严首升在《田氏一家言》的“又叙”中说:“古称一家之言,如曹如谢概弗逮.”“曹”即汉魏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曹”,“谢”即南北朝的“大小谢”,此外还有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苏”,明代的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三袁”以及王世贞、王世懋兄弟,等等.但他们都出身于汉族名门,且汉魏“三曹”、北宋“三苏”只限于两代人、明代“ 三袁”仅限于一代人,他们的著作也都没有结集成“一家言”传播于世,独在地处荒阪而又文化开放的鄂西南土家族聚居区产生了这一文学盛事,它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融合的经验和价值尤为珍贵.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的构成多种多样,不同民族形成各自共同体,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就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看,居住在中原的华夏民族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发达的农耕经济,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据了领先地位,其价值观念、文化模式具有相对优越性.因此,持续地汲纳和之长期密切交往并处于更高发展水平的汉文化,是容美土司文人的必然选择.土家族有自已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在漫长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中,以本民族语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是土家族文学唯一的传承和发展形式.因此,容美土司文人文学采用全国各民族通用的汉语文为载体,在兴起伊始就受到汉文化的强力影响,其发展速度和艺术成就和汉文化的传播息息相关.

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多民族之间共同的文化符号系统之中最基础的是语言文字系统,一切其他共识符号如知识、思想、意识、情感甚至沟通活动,都是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据史料记载,早在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封建王朝的官吏就在土家族地区设立学校.容美史称“徼外熟夷”,早在唐宋时就有人以汉文著述,通过科举入朝为官.进人明代,王朝统治者更注重对土家族地区实施文化同化政策,曾三令五申在土司辖区推行汉文化教育.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下令“诸土司皆立儒学”,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朱祜堂进一步明文规定“士官应袭子弟,悉令人学,渐染风化,以格顽冥,如不人学者,不准承袭”.显然,这时的文化同化存在着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两种形态.在民间土汉人民通过友好交往而自然地接受汉文化的影响,融化于无形的同时,朱明王朝把土司的承袭、升降、革废和接受汉文化联系在一起,强行同化以驾驭土司.然而,这一政治举措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汉文化在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形成了尊崇汉文化的心理趋向.容美土司虽和 政府有矛盾甚至冲突,但文化交流则完全是一种自愿的甚至是仰慕式的.

在容美,汉文汉语由任其自然到强力推行,始于明朝中叶的第五世土司田世爵.田世爵从自己亲历的家乱中领悟到土司内部出现“贼乱之祸,始于不明大义”,皆因文化落后、野蛮愚昧所致.他深切感到提高族人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因而从明嘉靖元年(1522)袭职开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民族文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新疆维吾尔族青年饮食习俗在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变迁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根据调 研报告总结了新疆维吾尔族青年饮食习俗在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变化情况,饮食类型更加多样化,饮食方式和礼仪更加。

2、 漫话唯美画屏,弘扬民族文化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屏风,是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陈从周教授的小品《说“屏”》,来了解这一民族文化艺术。

3、 交流民族文化,拉近心距离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对外交流的“名片”,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作为世界了解中国民族情况、民族政策、民。

4、 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和实践 摘 要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职业学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现代学徒制、对接区域文化产业打造民族特色专业等策。

5、 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 摘要:发放 1 062份《亲社会行为》问卷,调查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亲社会行为倾向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高职生的亲。

6、 一带一路视角下辽宁传统民族文化保护 【摘要】“一带一路”的雄伟规划,为辽宁省文化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平台。辽宁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辽宁要抓住时机,深入挖掘传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