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象山渔文化论文 张友渔新闻学论文选 楚辞论文摘要 诗经和楚辞的论文题目

关于楚辞·渔父论文范文 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解读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楚辞·渔父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4

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解读是关于楚辞·渔父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楚辞渔夫原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内容摘 要: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和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关键词:渔父 形象 生成性

《楚辞·渔父》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散文.开头写屈原,结尾写渔父,都着墨不多而十分传神;中间采用对话体,多用比喻、反问,生动、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而且这篇文章中的渔父意象作为有一个文化原型或者说母题,贯穿了整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渔父”为扁舟垂钓之“象”,借以表达作者超脱旷达之“意”者,可以说是层出不穷,而溯其本源,《楚辞·渔父》则是发源之始.[1]比如说,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韩愈的“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等等.这些作品,虽手法不同,情趣各异,却都是从《楚辞·渔父》中“渔父原型”上生发出来的.可以说对《楚辞·渔父》中渔父形象的解读对把握中国古典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语文教师在教授这篇文言文时,并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深层次意蕴,存在着,要么对于渔父的形象有误读之嫌,要么忽略渔父的形象分析,而过于注重对屈原形象分析的现象.对渔父的误读表现在,认为渔父这一人物形象是黑白不分,随波逐流,只顾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且认为渔父这一形象是用来反衬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2]可以说,他在文章中全然是一个反面角色,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有失偏颇,并没有从文本当中细细品读,而是随意给渔父贴上随波逐流、明哲保身的标签.过于注重屈原形象分析,则表现在将渔父放置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认为他仅仅是一个发问者,由他来串联整篇文章,从而勾勒出屈原的形象.而如果教授这篇课文忽略了渔父的形象,那就失去文本原本的魅力,学生也就不能真正意义上读懂文章,更无法领悟古代先贤的人生哲理,进而不能更好地理解后世其他有关“渔父”形象的文学作品.如此一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对渔父形象进行正确有效的解读呢?笔者认为,需要从渔父和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层层解读,最后圆融为一个鲜活的渔父形象.

一、等待愿者之人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和?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上文是文章的第一段,也是渔父和屈原的第一次对话.文章的开篇就呈现出一幅悲怆的场景:茫茫原野,江水滔滔,在空旷无际的天地间,一位疲惫不堪的旅人在踽踽独行.“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这位昔日的贵族,虽深受流放之苦,但仍心系家国,可是在双重痛苦之下,早已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了.此时的屈原望着滚滚江水不知疲倦地向东奔流,心中的千言万语难以言表,多么期望有一位知音来排解心中忧愤.这时,渔父飘然出现,问屈原:“子非三闾大夫和?何故至于斯?”从渔父的出现到问话,在文中一笔带过,但是这里就有疑问了,渔父和屈原的相遇是偶然的吗?渔父为什么在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情况下还能够认出屈原,并且准确说出屈原曾经的官职?我们回到渔父的问题,“子非三闾大夫和?”这是一个反问句,可以说明渔父曾经就认识屈原,而且很熟悉屈原在朝中的所作所为.“何故至于斯?”细细品味其语气,我们可以确定其中含有责怪屈原迂执过甚、自寻困窘的意味,而且这一问句并不是说渔父真的不知道屈原被放逐,而是借此来诱发屈原排解心中的苦楚.通过分析渔父的两个问题,我们可以推断出渔父其实早就料定屈原会来到江边,所以就像当年的姜太公等待周文王一样,早早等候在江边,只等屈原这位愿者到来,想要听听这位空有抱负却无处施展之人的心声.当他看到屈原时,凭借自己对屈原的了解,通过两个简单的问题,一针见血般地直击屈原内心,所以屈原才会道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声,即自己和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为接下来渔父规劝屈原埋下伏笔.通过分析渔父和屈原的第一次对话,渔父的初形象就躍然纸上,他是一个等待愿者到来的智者,他了解屈原,早已洞察一切,因不愿看到屈原就此颓然下去,故而早早等候在江边,想要规劝屈原,希望他能够旷达地对待一切.

二、人生诱导之人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和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上文是渔父和屈原的第二次对话,这一次的对话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双方思想的交锋.渔父听了屈原对自己被放逐原因的解释后劝他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和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餔糟歠其酾?”从文字的意思来看,他是在劝屈原不要太过于固执,不要太拘泥,而应该学会审时度势,根据外界的变化来改变自己的处世方法.如今天下一片浑浊,你还有什么必要使自己的行为高于世俗,最后落得个被流放的结局.由此看来,似乎渔父在鼓吹一种圆滑消极的处世哲学,是为一般的有气节的人士所不齿的人生态度.其实不然,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并不赞同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上面提到,渔父并不是一般的山野俗夫,而如今他以山水为伴,以打鱼为生,全然退出了浑浊的官场.反过来说倘若渔父是官场上随波逐流、同流合污之徒,那么他完全可以周旋于官场而游刃有余.他其实是在诱导屈原,遵循道家“无为而治”的处世原则,摆脱尘世间一切不必要的烦恼.要学会隐忍,无需为这尘世中的是是非非扰乱了自己的心境,而应该把自己放归山林,寻找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他自己也是现身说法,暗示屈原,你看我现在全身而退,尘世已和我无关,不也过的挺好吗?渔父的隐忍何尝不是一种智慧?但是,显然屈原并没有真正理解渔父的话,而是用三个反问句来回应渔父,表明自己坚持洁身自好,独善其身的人生信条.通过以上分析,渔父这时则化身为人生之路的诱导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好让屈原不要拘泥于尘世,而是将自己放逐于自然之间,旷达而自由.

三、旷达归隐之人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和言.

这是渔父第三次发声,全段并没有描写屈原,足以看出渔父在文中的重要性.当渔父听完屈原宁愿献身于滔滔江水之中也不愿同流合污后“莞尔而笑”.这微笑不仅蕴含着渔父对屈原的误解自己意思,而不去争辩的洒脱,也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淡然,同时也为屈原过于执著落到如今这个地步感到惋惜.但是人各有志,渔父也不强把自己的人生观加于别人,而是荡起双桨唱起歌儿飘然离开.渔父不愠不火、逍遥洒脱的形象呼之欲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一首“沧浪歌”恰恰反映出渔父的人生信条,凸显出渔父顺应自然,不偏执僵化,超越外物,淡泊宁静的性格.仅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不管水是清是浊,我都能从中找到能够为我所用的一面.这当然是一种隐喻,其中反映着道家“和光同尘”的处事思想,就是说,我存在的环境是既定的,是无法改变的,只有把自己的心态放宽,将一切看淡,回归自己的自然本心,寻找一种释放自我的状态.这种“不凝滞于物,而能和世推移”的思想,和《庄子》中“和时俱化”,“虚己以游世”的思想内涵是相通的,它强调的是不为“物”所拘所累,开阔胸怀视野,和道为一.渔父最后在歌声中飘然而去,只留下茫然一片浩渺烟波,天地一曲,余音袅袅,俨然是一个心境旷达,悠然自在的隐者.

四、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渔父的形象是通过对话从等待愿者之人到人生诱导之人的层层递进,最后上升为旷达归隐之人.由此看来,渔父形象的塑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渐进式的推进,是生成性的,渔父的形象因生成而变得立体饱满.总之,他是一个寄情于山水之间却能洞察世事,行踪不定之下却隐藏着关怀人间的古道热肠的隐者形象.

注 释

[1]章晓宇.论楚辞《渔父》的文学史地位[J].北方文学,2009(3):35.

[2]张娜.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01(2):4.

(作者介绍:杨博翔,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总结:本论文为您写楚辞·渔父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参考文献:

1、 徐老仆义愤成家中阿寄人物形象解读 摘 要:《徐老仆义愤成家》(《警世恒言》卷三十五)中阿寄这一形象备受赞誉。阿寄卖身葬亲,成为徐家老仆,为主人家赚来万贯家私。冯梦龙在塑造阿寄这一。

2、 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父形象探秘 摘 要: 中国古诗文中的渔父形象作为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时而出现在江渚之滨,时而出现在江雪之中,时而出现在碧波之中,时而出现在斜风细雨中。这一意。

3、 莫言长篇小蛙中中国形象解读 摘要:中国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剖析。单就其诗学意义而言,从语言形象、表征形象、神话形象、家族形象、干部形象等层面梳理《蛙。

4、 无声和有声抗争都柏林人中女性形象解读 摘要:在《都柏林人》这部以男性主人公的发展过程为主线的短篇小说集中,被赋予“他者”身份的女性地位不容忽视,她们正掀起一场反抗父权的斗争。关键词。

5、 渔父阅读教学设计 内容摘要:本设计先诗情导入课文,再通过师问、生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引出对屈原和渔父人生态度的探讨,再通过深入探究而细致讨论研读文本,体悟屈。

6、 大卫·科波菲尔中女性形象解读 内容摘要:狄更斯作为十九世纪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大部分都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而出于对该时期资产阶级和社会上级阶层贪婪、虚伪以及凶残面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