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中西文化对比3000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参考文献 关于中西文化对比的论文 中西文化对比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文化交流史论文

关于中西文化论文范文 中西文化自我观其教育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中西文化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1

中西文化自我观其教育是关于中西文化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中西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对于“自我观”的认识,中西方各有其不同的见解.在西方,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独创性,主张“独立性的自我”的自我观;在中国,强调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的相互依赖,主张“互倚型的自我”的自我观;英美人依赖于个人本人的观点,而中国人则更依赖于个体之外,即别人的观点.二者表现出全然不同的面貌.因此,在对待中西方异质文化方面也就具有不同的态度.中西方文化“自我观”不同,对待文化的态度亦不同,以致于各自对教育也具有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中西文化;自我观教育;比较

一、中西方的“自我观”概述

(一)西方文化的“自我观”

在西方哲学中,“自我观”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哲学家们不断对“自我”进行深入的剖析.随着理论的积累,研究的思路和视野愈加深入和开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历史条件下,哲学家们对“自我观”的认识各有不同的解答.从亚里士多德起,哲学界开始从事“自我”的对象化研究,笛卡尔继承了亚氏的传统,并且认为“自我”是思维的“自我”(即“我思故我在”),“自我”是先天就存在的;洛克与笛卡尔的观点不同,他反对笛卡尔天赋观念的说法,他认为“自我”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后天的,是意识主导的、经验的、被动的,是从外部获得的“自我”;休漠对笛卡尔先天性的“自我”作出了进一步的否认,他认为“自我”是人的情感体验和经验的统一;黑格尔则意识到“自我”是与他人共存的,而不是单个存在的;马克思则提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将黑格尔的“他人”进一步融入到了整个社会之中.

(二)中国文化的“自我观”

把“自我”视为空无是释、道两家的思想,是一种个体“自我观”,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是一种社会“自我观”,形成了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互补的格局,是心性而非理性.[1]这种心性的“自我观”追寻的自然状态是天人合一;追寻的社会状态是君子而非小人;以克制自身欲望为方式来处理社会矛盾,从而维护确保社会稳定的以血亲能力为基础的制度关系.“自我”是一个整体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点.中国人不能对“自我”本身做具体的分解和分析,因为中国人是以完形的方式来看待“自我”的,中国“自我观”追求“心”,追求“自我”的内心体验和内心修养,强调了悟自心,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为了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健康,“自我”应该怎么做的方面.这种“自我观”反映出中国文化相对忽略思维逻辑、分析智力与工具理性的作用.

二、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

通过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源头进行探讨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造成中西文化如此差距的原因.任何一种文化无一例外地都是植根于其自身的种族差异、地理环境等各方面的原因.各文化體系要想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根据自身的状况,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原动力.政治是这样,经济是这样,教育亦然.

现今,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教育理念时,往往忽视了自身教育发展的特点和民族特性,以致于我们在学习西方的路上一直煞费苦心,艰难前行,结果收效甚微.西方的教育模式是依据自身的文化土壤而设置,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如果生硬地移植他们的成果,却不了解并认真研究自身的状况,势必会事倍功半.应该根据自己民族的社会环境,创设属于自己的文化.

中西文化并不是冰火不容的,只要方式得当,西方主客二分、物我相分的“主体性”精神与中国传统的“万物一体”观是可以结合并促进彼此发展的.将西方传统文化以“自我”为优势的观念纳入到中华文化以“我们”的群体意识为优势的观念之中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式.“一方面,因承认彼此不同而肯定了每一自我的独特性;一方面又因承认彼此相通而肯定了人我间的相互支持,从而对他人负有责任感.”[2]

正如张世英先生所说,只有对他人的“自我”报以足够的尊重,创造一个“为仁由己”、“和而不同”的局面,才是“东方睡狮”真正清醒之日,也是“东方睡狮”震撼世界之时!

中西方文化是格局特色的文化,各自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方面,既然文化特色不同,那么毫无疑问,彼此之间会有冲突、碰撞与分歧.而另一方面,虽然文化特点不同,但既然都是文化,同属于世界中的文化,中西方文化就可以交流、会通与融合.因此,对待中西方的异质文化,“和而不同(倡导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异而求和(寻求发展文化的共通性)、和衷共济(探求异质文化的共存之道)、和合共生(探求异质文化的共荣之道)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共赢的态度.”[3]

三、教育中的文化“自我观”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农耕文明中形成和强化起来的家族制度和金字塔形的社会等级制度,必须是它的文化中的社会伦理观以群体为本位,而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这就必然导致反对个性,强调群众认同,靠别人来定义自己,缺乏“人权”的观念.”[4]中国文化将个体的整个生命都纳入公式化的人生渠道中,将一些社会义务,如安身立命、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赡养父母等,用外铄的方式按在每个人头上,大家都踏着由社会制定的人生道路终其一生,很少有超越的意向,自然也缺乏越出这个平面层次的好奇心以及个人的浪漫气质.以群体为本位,而不是以个体为本位的逻辑演绎,必定是强调整体利益的,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所以也就必然强调个体对社会的义务,而忽视个体的权利.

纵观中国教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一直未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而是与哲学融为一体的.中国古代的教育家首先也是哲学家,他们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而后涉及教育领域,从事教育实践活动,例如,千古传颂的孔子圣人,他是哲学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

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春秋战国以后,注重人文知识的教育理念越来越成熟,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加强.在儒家学派中,孔子注重将以“孝”为基础、以“仁”和“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念贯穿于他的全部教育活动中.自孔子到孟子、荀子,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进行教育,对其进行竭力崇仰,从而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以道德理想主义为特征的教育传统.例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曾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为文.”把知识教育放在“行有余力”的次要地位,而把德育放在首位.荀子在《劝学》中也认为:“君子之学以养其身”,就是说学并不是以获得文化知识为目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修养身心,注重内修.传统教育中虽然有许多关于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如学思行结合、闻见知行等,但其主要目标不是为了文化知识而教的手段,而是为了习得内心的“善”——仁义道德,就是要“格”伦理道德,重义轻利,重德轻力.是用内心去体验和感受自然,亲近自然,而不是去认识自然的原理,当然就更谈不上改造自然了.“这实际上是把道德的价值置于知识的价值之上,把德性置于知性之上,把善置于真之上,把价值评价置于科学认识之上,用价值来统帅事

实.”[5]同时也就否定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教育价值.

而在西方文化中,以个体为本位的社会伦理观强调人权、民主、平等、自由、博爱与法治.尊重个性,也就是尊重个人自我选择的权力,崇尚多样化,崇尚开拓、冒险与创新,由此形成了一种超越意向,一种到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去丰富人生阅历的好奇心与开放心态.

西方文化是从“征服自然”出发来展开教育的,他们认为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是人类得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为了生存,就要利用自然,开发自然.他们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对立的,重视人的主体作用和价值,人是一切事物的主宰.主张以人为中心,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注重科学教育,注重技术与手段的运用,并逐渐成为西方传统教育思想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黎达.比较视野下的中西方“自我观[D].四川大学,2005.

[2]肖川.文化与教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李梅敬.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启示[J].2013,(4):82-86.

[4]张世英.中西文化与自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冯林,纪玉梅.浅论教育视野下的中西文化比较[J].教育管理,2009:188-189.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65)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中西文化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职学生学业自我妨碍成因教育策略 摘要:学业自我妨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归因策略。在成就情境中,当学生面临可能失败的结果时,出于对自我价值和自我呈现的关心可能会使用这种策略。关键。

2、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教育中功能路径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载体及平台,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对红色文化及红色文。

3、 中西文化特征和学习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显得尤为重要。文化具有共享性、传承性、地域性等显著特征。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

4、 国有企业党建文化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8)2-000-02摘 要 文章以国有企业党建文化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为。

5、 文化变迁中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和艺术教育关系 摘 要:民间艺术主要来源于民间,同样也生存在民间,民间艺术不仅具有实用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审美性能,能够传达民间精神。我国的民间艺术在历史的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