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200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000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论文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论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漫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陶瓷文化的继承论文 中国地域文化的论文

关于中国法律文化论文范文 论无讼是求对中国法律文化其法律制度影响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中国法律文化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4

论无讼是求对中国法律文化其法律制度影响是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国法律文化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对中国法律文化的认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在法律上体现为以“无讼”作为社会的价值追求,认为“讼”意味着违背天地人和的本性,而息讼比争讼更符合天地人的本性.在儒家“和为贵”的思想的影响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无讼”一直是古代立法和司法者们追求的目标,对中国法律文化及其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天人合一;无讼是求;法律文化;法律制度

一、概况

“无讼是求”是以“天人合一”为基础的儒家文化,其价值目标是追求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在“秩序”和“正义”的价值选择中更倾向于和谐的秩序.“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追求,在法律上体现为以“无讼”作为社会的理想目标,认为“讼”意味着违背天地人和的本性,而息讼比争讼更符合天地人的本性.

在中古和近古中国人的世界观中,人、社会和整个宇宙自然规律秩序的和谐,是一种至高理想.这种十全十美的和谐体现于社会关系,便是“无讼”.因而在传统观念中,诉讼活动就是一种破坏社会和谐秩序的极端行为.在儒家“和为贵”的思想的影响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无讼”一直是古代立法和司法者们追求的目标,对中国法律文化及其法律制度有着深远影响.

二、“无讼是求”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一)“无讼”对中国古代立法的影响

“无讼”是儒家的理想境界,对中国的法律制度影响巨大.在此后的几千年中,“无讼是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历代执政者追求的目标.在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替,政权变换,却始终没有改变“无讼是求”的伦理观念,而是一脉相承地沿袭了“调处息争”的法律传统.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着深层的社会根源和深厚的文化根基.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就是所谓“德本刑用”至于“无讼”的境界,强调伦理道德为治国之根本,刑罚镇压为辅助手段.

(二)“无讼”对中国古代司法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诉讼实践中,并未形成相对独立的法律执业阶层,“讼师”不被重视,甚至被看做是“道德败坏之徒”,是被鄙视、排挤的对象.

唐律列有“为人作辞牒加状”律文.疏议是这样解释的:“议曰:为人雇倩作辞牒,加增告状者,笞五十;若加增其状,得罪重于笞五十者,减诬告罪一等,假有前人合徒一年,为人作辞牒增状至徒一年半,便是剩诬半年,减诬告一等,合杖九十之类.若因雇倩受财,得赃重者,同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坐赃之罪,如赃重,从赃科;赃轻者,从减诬告一等法.即受雇诬告人罪者,和自诬告同,赃重者坐赃论加二等,雇者从教令法.若告得实,坐赃论,雇者不坐.”由此可见,唐代对于“讼师”要求苛刻.明清则将之并为“交唆辞讼”一条,尤其是《大清律》更突出了其打击的力度.《大清律》“教唆辞讼”规定:“凡教唆辞讼,及为人作词状增减情罪诬告人者,和犯人同罪.” 大意是说,怂恿他人诉讼并且情况描述不实的,构成和犯人相同的罪名.

因此,在“和为贵”理念的影响下,以追求和谐为目的的“无讼是求”成为古代中国传统伦理法的重要价值取向.

三、“无讼”对法律文化的影响

有古训“讼不可长”、“讼不可妄兴”.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决定了孔子“无讼”立场的代表性.这一诉讼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发展和实践,成为千百年来官府活动和民众诉讼实践的行为准则.

(一)“无讼”对官府活动的影响

“无讼”对古代官府活动影响深远.在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官府活动关于法律的价值观念是“息讼”,公然兴讼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挑战,于是无讼、止讼和息讼成为评价官吏能力的标准,历代官吏基本上以减少民间诉讼为宗旨.

民事案件适用,优先考虑调处,当调处不成时,才令公堂对簿,剖明曲直.官府的调处息讼,是由州县官主持和参和的调处,往往具有调处和责惩相结合的特点.

使教化和惩罚、法律和道德相联系.同时,官府调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不以当事人意思自治为条件,州县长官是辖区内的 者,其只向皇帝负责,并不考虑百姓的诉权,既使调处息讼,也要当事人出具息诉的 “和议状”或“无争状”,并申明 保证不再滋事.注重息事宁人,忽视是非曲直,以息讼为宗旨,不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目的,正所谓“法则泾渭不可不分,情则是非不妨稍措”,只要息事宁人,但可“难得糊涂”.

(二)“无讼”对民众诉讼实践的影响

在统治者这种法治观的影响下,民间社会生活中,就顺理成章地滋长为“无讼”、“非讼”的风习.民间普遍形成了以讼为耻的思维定式.因此历史上很少有民诉官府之举,而民间争讼,大多依族规或习俗裁判,法律从而作为统治者镇压暴民的专用工具而存在,承担起维护封建等级、封建经济体制的职责.于是民众权利意识的淡漠构成了中国法治的独特景观,“无讼是求”成了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法律传统,逐渐筑成深厚的社会根源、文化根源和政治根源.

民间的调处息讼,即“私和”,又叫“诉讼外调处”.多数是由亲邻、族长主持和参和调处.其处理的范围主要是田、土、户、婚等“细故”、“细事”,以及一些轻微的刑事案件.其形式多样,没有法定程序,主要依据乡规民约和宗法族规进行,始终贯穿着“礼法相合”的思想.

明朝诏谕,凡户婚、田宅、斗殴,若不由里老处分,径直诉至县官者,谓之越诉.完全认定了民调的程序化,使乡审成为事实上的“第一审”.同时,还在各州县及乡之里社设立了“申明亭”,专门调处民间纠纷及民事争执.

清朝康熙年间专门修订《圣谕十六条》,明确规定“和乡党以息争讼”.嘉庆年间之后,广泛流行族长、亲邻调处民间纠纷,真正呈诉到官府审理的案件为数很少.有少数案件即便诉于县衙,有的也批令由乡保、族长、亲邻调处.可见,民间调处是中国古代解决民事纷争的主要形式,也是历代统治者实现“无讼”的重要手段.

因此,一些法学家认为,“无讼”给中国现代法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带来的 影响巨大,甚而导致法律权威在域中终是建树惟艰,公民的权利意识更是可怜可叹的有限,导致“法律虚无主义”也就不足为奇.但是可以看到,“无讼”也给中国法律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积极影响,德礼乃政教之本,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历来强调德礼教化,“无讼是求”给这一思想的萌发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上千年“和为贵”思想的影响下,“无讼”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更是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四、总结

儒家文化和历代统治者崇尚“无讼是求”,其目的是追求一种“和谐社会”,进而实现“无讼世界”,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然而,在现实中却不可避免客观存在着各种纠纷,为缩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实现秩序稳定,历朝历代都建立了“调处息争”的法律机制,实现“息讼”“无讼”的价值追求.

“无讼”的土壤是封建体制,在中国漫长的农业经济条件下,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在家长的组织下进行生产,生产方式决定了成员作为义务主体,没有争讼一己之私的权力,从而形成稳固的宗族权力和“无讼”观念的基础.君权和国法是宗法制的总和,所以“无讼”观自然成为国家法制和法治的核心观念,对后代法律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唐律疏议》卷一《名例律》

②《唐律疏议·斗讼》

③《大清律》

参考文献:

[1][清]汪辉祖:《学治臆说·断案不如息案》

[2]何兵:《无讼是求,教化为先》人民法院报,2005年1月3日

[3]徐慧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其现代意义》文史博览,2009年10月

胡晓,钱泳宏:《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和谐理念及当代价值》郑州轻工业学业学报,2011年10月

[5]蒋铁初:无讼是求,《中国古代证据立法和实践的价值分析》,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5月

作者简介:

王柯苏(1991 ~ ),女,汉族,辽宁省沈阳人,辽宁大学,2013级法律硕士(非法学)在读.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中国法律文化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分析 对于人们来说,食物是尤为重要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物的生产不仅是人们物质生产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人们的旅行过程。

2、 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构建模式之探究 摘 要:当前,随著我国法律进程的快速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模式,是在社会经验、理性的探索基。

3、 中国法律修辞(学)之反思 摘要:近几年,在西方法学研究的影响下,中国法律修辞(学)研究也日益繁盛起来。但与西方法律修辞(学)以批判逻辑理性为前提的兴起缘由不同,中国法律修。

4、 法国法学文化对中国法律近代化影响 摘要:在中国法律近代化过程中,法国作为法制开化较早的西方国家,其法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法律的近代化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依靠的人员。

5、 2018年中国法律十大案事例 监察立法2017年11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为最后完成监察。

6、 新形势下中国和加拿大跨境追赃法律制度 内容摘要:加拿大作为我国腐败犯罪嫌疑人的最大逃匿和转赃国家之一,是我国加强境外追赃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我国的刑事没收制度、反洗钱法律制度、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