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自动剪板机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点胶机参考文献 x线机的原理论文摘要 开题报告大枣去核机冲核机构设计 清华论文抄袭周森锋 带有参考文献的液压启闭机文章

关于禅宗话语机锋论文范文 认知隐喻视角下禅宗话语机锋的特征分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禅宗话语机锋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29

认知隐喻视角下禅宗话语机锋的特征分析是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禅宗话语机锋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禅宗话语机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摘 要:禅宗话语机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为佛法高深,难以用只言片语阐释清楚,只能靠学人去领悟,因此,禅师在接引学人时,通常采用隐喻的方法来诠释佛法.本文在认知隐喻框架下,对禅宗话语机锋的特征展开分析,以期更加有效地解读禅宗语录.

关键词:禅宗话语机锋 认知隐喻 特征 源域 目标域

一、引言

关于隐喻现象,自古以来就有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是将隐喻当作一种修辞手段.隐喻真正的革命史始于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的发表.此时,隐喻从传统意义上的修辞手段上升到了认知方式的高度上来,从而开辟了认知语言学的新时代.隐喻将始源域的结构、关系、特征和知识映射到目标域之上(Lakoff& Tuener,1989:63-64),实现了用显而易见、易于理解的事物来刻画晦涩难懂事物的目的.

禅宗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佛学教派,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影响深远.禅宗语录是记载禅宗话语的记录,它最能反映禅宗思想和禅宗文化.禅宗话语多是含义深刻、不落迹象、锐利迅捷的语句,故名机锋.“机”有机智、根机、机用、机关之意,“锋”乃尖锐之状,因此话语机锋就是尖锐深刻的语言.禅宗主张“不可说,一说即错”,言语过于知性化与理论化,而“第一义”又是佛教最为严密处,因此言语不能传达佛学精髓,但言语又是授道解惑的媒介,因此采用隐喻化的语言(即话语机锋)去启发学人.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答非所问的话语机锋打破了学人的日常思维,从而使得学人扫除旧念、消去执念、彻见本心.针对禅宗语录,国内多数学者常将禅宗思想与建筑、文化等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而较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对其进行阐释.基于此,本文尝试用认知隐喻的方法来探讨禅宗话语机锋的特征,以期能更好地解读中国禅宗文化.

二、禅宗会话的隐喻研究

Erussard指出,隐喻系统是所有宗教的基础(Erussard,1997:198),禅宗也不例外.禅意精深难以言说,故常通过已知事物来体现,即隐喻用法,这也是禅师传达佛理的常用方式.所以,通过认知隐喻手段来探讨禅宗不失为认识禅宗的一种好方法.现阶段,随着认知隐喻的不断发展,隐喻理论已被应用到教育、经济、文学等各个领域,但针对宗教方面的隐喻研究却少之又少(蓝纯,2016:17).目前,很少学者从认知隐喻视角对禅宗展开分析.

在国内,任珊(2010)首次从认知角度看待禅宗会话.通过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任珊详细论述了禅语会话的隐喻认知模式——“一物多喻”模式,即禅师通过多个源域来说明同一目标域的话语模式.她指出,禅师们基于自身的实际体验,将佛理教义与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点连接起来,形成映射,进而创造出无尽的隐喻.

常焕辉(2015)基于关联理论对禅宗俗谚进行了认知语用研究.他认为,同其他文体一样,禅宗语录也是致力于实现最佳关联和交流的一种文体.在常焕辉看来,最佳关联同加工力关系、最佳关联同认知语境效应关系是理解禅宗俗谚隐喻的关键所在.

以上针对禅宗话语隐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隐喻类型和关联理论角度上,并未对禅宗话语的特征进行详尽的分析和研究,而对话语特征的了解是深入理解该话语的基础,因此本文拟从认知隐喻角度研究禅宗话语机锋的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禅宗文化.

三、禅宗话语的特征分析

(一)隐喻的使用

隐喻的使用是禅宗话语机锋最明显的特征之一,这些看似荒谬、无根据的话语恰是禅理的最好印证.因为语言并不是逻辑的家园,而是存在的家园(周裕锴,1999:4).本文认为,禅宗语录中之所以多使用隐喻的表达方式,原因有二.首先,禅宗话语机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立文字”“见性成佛”,因为佛法高深,难以用只言片语阐释清楚,只能靠学人去领悟.在禅师看来,语言既是阐释佛理的“囚笼”,又是教导学人的媒介,因此,禅师更加倾向于用隐喻语言来对佛理进行说明,这样一方面实现了“不落言荃”,另一方面也最大限度地引导学人去感悟佛理真质.其次,“隐喻的突出特点之一是语义冲突,它是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语义冲突也可称为语义偏离,指在语言意义组合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的现象.”(束定芳,2002:98)隐喻的这一特点与禅宗语言不合逻辑、答非所问、机锋转语的特征不谋而合.

(1)问:“如何是和尚利人处?”师曰:“一雨普滋,千山秀色.”(《五灯会元·卷第二·天柱崇慧禅师》)

正如上例所示,禅师与学人之间的对话多以隐喻形式呈现出来,而并非是直截了当地回答所问.从表面上看,禅师所答“经过雨的滋润,山林尽显青翠”是一种客观现象,与学人所问“和尚利人处”没有关联,但其实这是最好的回答.因为禅师传扬佛法、普度众生正是其功德所在、利人之处,这与雨滋润大地,赋予万物生机与活力是相同的.

此外,禅宗话语机锋中的隐喻多表现为多种源域对应一种目标域,即针对同一佛理,采用不同的隐喻话语对其进行回答.如:

(2)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春日鸡鸣.”(《五灯会元·卷第三·石霜大善禅师》)

(3)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十年卖炭汉,不知秤畔星.”(《五灯会元·卷第三·黑眼和尚》)

同样是问佛法大意,学人得到的回答却是不尽相同的,禅师回答的源域分别为“鸡鸣”和“卖炭汉”.“鸡鸣”和“卖炭汉”之间相距甚远,但就禅理而言其本质却是一样的,它们都要求学人要破除话语的表象,实现顿悟.禅宗话语机锋中之所以会出现多种源域对应一种目标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禅宗们的认知经驗各不相同,而经验是隐喻构建的基础.(Lakoff,1987:351)

(二)将日常概念映射到佛教的一些概念

根据禅宗的观点,世间万法皆由因缘化成,“法性”生生不灭,但却隐藏于虚幻的“物色”之后.因此,学人在领会佛法时,既不能沉溺于“沉空”,脱离色但求空,又不能执着于“物色”,为“物色”所蒙蔽(荣梅,2013:118).在接引学人时,禅宗常常通过“物色”的方法来让学人去体悟,去领悟声色世界之下的宇宙真相、佛法大意.因此,在禅宗语录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禅师往往以日常之物、之景、之行为来传道.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禅宗话语机锋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英译 关键词: 意象; 概念隐喻; 映射对等; 翻译摘 要: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

2、 认知突显视角下隐喻探析 [摘要] 认知语言学作为研究自然语言的一种新潮流,发展迅猛,已成为当今语言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有别于关联理论指导下的认知语用研究,新认知语用学。

3、 概念隐喻视角下高中英语教材 摘 要: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并评估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有着历史的必然性,不仅能够拓宽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范围,使得教材分析建立在先进的理论基础之上,同时。

4、 概念隐喻视角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摘 要】本文尝试将隐喻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实践,提出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教学高中英语词汇的观点,并结合有关案例,阐释和展示了如何利用结构隐喻、空。

5、 马克·土温作品中幽默话语的认知语境视角解读 【摘要】认知语境是对传统语境的一种内化,包含了语言使用者大脑中所有关于世界的假设和认知处理能力,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心理建构主体,为语用的推理提供了。

6、 认知隐喻其翻译 内容摘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认知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因此认知隐喻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认知现象。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