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形制论文范文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建筑形制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形制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6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建筑形制是大学硕士与本科形制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建筑形制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本文分析传统村落消失和祠堂消亡的原因,沿着历史的脉络寻找传统村落祠堂发展史,总结浙东传统村落祠堂的类型,研究浙东祠堂建筑形制.

关键词:浙东;祠堂史;建筑形制;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热点问题.2012年我国正式启动了传统村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总数为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约200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千姿万态的古老村落何去何从?以古祠堂为代表的传统建筑何去何从?笔者试图从浙东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的研究中寻找答案.

1 传统村落消失和祠堂消亡

当代作家、民间艺术工作者冯骥才先生在《传统村落的困境和出路》一文中分析了传统村落消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城市扩张迅速、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集聚,传统村落空巢化严重.二是新生代农民向往并追求城市优越生活,定居城市,传统村落必然消失.三是城镇化建立在大拆大建基础上,传统村落及古建筑湮灭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之间,是传统村落消亡最主要原因[1].不可否认,城镇化是社会发展方向,村落的减少和消亡实属正常,世界各国也经历类似过程.

一般而言,伴随着传统村落消失,各种农耕文明创造的物质见证:祠堂及民居等乡土建筑、文化景观遭遇泯灭,民间文化随之消亡.国务院先后于2006、2008、2011、2014年共批准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藝和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凡1372项,其中26项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国非遗保护实行的是“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等31个,市级非遗名录有334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853个,这些文化遗产大部分鲜活地保存在各地的传统村落里.必需“扎根于有关社区的传统和文化史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评定的标准之一.如果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传统村落消失了,这笔刚整理出来的文化财富将连根拔起式的灭绝.

2 传统村落祠堂发展史

欲研究村落祠堂的发展史须从《礼记》始,《礼记》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我国祖庙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的后期,是古人供奉祖先神位的屋舍.《诗经·大雅·思齐》:“雍雍在宫,肃肃在庙.”据考证,最早的祠堂见于战国.祠堂是一个综合体,但祠和堂的含义又有不同.祠是指祭祀场所的整体,初指对祖先的一种祭祀的名称,《诗·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堂是指在祠 最重要部位,是供奉祖先神位祭拜的地方,初期的祠堂多建于墓所,故为“堂”,“堂”是先秦时就有的(“兆域图”铭文可证).到了汉代,祠和堂合用,演变成专指祭祀的庙堂.祠有祠名,安于祠门或牌楼的正上方;堂有堂名,制作成木匾,悬挂在大堂的正梁 ,如宁波湖塘乐氏宗祠堂名为“惇叙堂”.祠堂是西汉时才发达起来的,皇家的祠堂叫太庙,百姓的祠堂还有称宗庙、家庙、宗祠、公祠.

民间祠堂在魏晋以后发展缓慢.虽然朝廷多次命令官僚士大夫建祠堂,但因此时期尚无迫切需要,“违慢相仗”、“安故习常”.

至北宋时,曾出现过如“荆国王文公祠堂”(纪念范仲淹)等一些特殊的祠堂,但普通家族并没有普遍建立家族祠堂.由于理学的兴起,宋代民间家族才逐渐建立起家族祠堂.

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理学盛行,儒家“三纲五常”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加强,理学家视“孝为百行之首”,认为“生民之德莫大于孝”,所以,朱熹“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或有水盗,则先救祠堂,迁神主遗书,次及祭品,后及家财”.“报本反始之心,尊宗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所以开业传世之本”.祠堂被视为高于一切,关乎家庭命运之所系,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贾、强姓望族均建祠堂,以显其本,以祭其祖.血缘观念由此得以强化.

南宋以后,官僚士大夫普遍依朱熹《家礼》的规定,在正寝的左边建有祭祀高、曾、祖、祢等四世的祠堂,以借血缘关系约束族众,此种祠堂至元、明益多.所以顾炎武《华阴王氏宗祠记》:“至宋程朱诸子,卓然有见于遗经,而金元之代等”顾炎武的说法大致符合实际情况.但其将“家庙”和“祠堂”混为一谈,则未为妥当.因为自南宋到明初的“祠堂”,是指设在正寝左边的祠堂.从明中期以后,人们逐渐普遍将这种依附于正寝左边的祠堂迁建到居室外面,成为独立的“家庙”[3].

明初规定:官家祠堂沿《家礼》旧制,普通百姓则可以祭祀祖父母、父母.明朝政府采纳胡秉中(时任唐县知县)之建议,左昭右穆.成化十一年,国子监祭酒周洪谟建议整顿祠堂之制.“令臣祠堂之制悉本《家礼》”.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经济的发展,一些名商巨贾更是凭借其雄厚财务,广置祭田,大修祠堂,因而,明清时期如徽商、山西商、陕西商、江右商、闽商等商人集团之乡,均为祠堂建筑兴盛之地.

3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

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血脉崇拜的圣殿——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浙江省目前保存完好的祠堂概分两类:宗族祠堂、历史名人纪念祠,其中以宗族祠堂居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其在传统村落.宗族祠堂又分总祠、支祠.宗族的内部结构如右图所示;联宗则为:始居地——徙居地——房派——支派.宗族建立祠堂则和宗族结构相应,会依房分建不同层次的祠堂(大小宗法观念),顾名思义,总祠(大祠堂)为全族祠堂.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西山祠堂是叶氏总祠,新叶村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玉华叶氏总祠始建于元代,经两次迁址,清康熙九年(1670年),叶溥主持将祠堂移建现址(西山之阳).新叶村现保存完好的古祠堂、古塔、古寺共16座,古民居建筑200多幢.西姜祠堂(姜氏总祠)位于浙江省兰溪市水亭畲族乡西姜村西端,坐东朝西,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格式采用前进开间11间,后进采用“明五暗十一”的皇家规格,其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全国罕见.兰溪长乐金氏大宗祠则为金氏宗族的总祠.温州芙蓉古村落陈氏大宗祠也为总祠.支祠是祭祀本支派始祖以下历代祖先的祠堂.兰溪长乐嘉会堂(俗称象贤厅)就是支祠——长乐金氏嘉会派的祠堂.永嘉县陈虞之纪念馆由原二房祠堂改建的,也是支祠.

总结:关于免费形制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形制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参考文献:

1、 宁波传统村落建筑的文化保护 摘 要: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村落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一些古村落因为多种原因慢慢破败甚至走向消亡。。

2、 传统村落在消失 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公布数据显示,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 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部分传统村落毁坏的现象严重,非物质文化。

3、 生态文明视域下传统村落保护和论坛在榆林举行 8月24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联合主办,榆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望山·看水·记乡愁”——生态文明视域下传统村落保护与发。

4、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 摘 要:本文在分析浙江省常州市余巷村地理位置、自然与人文环境、价值属性、历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余巷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现状,分析其存在。

5、 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 摘 要 北京郊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且多数均走上了发展旅游业的道路。但总体来说京郊传统村落旅游营销仍处于刚起步甚至未起步状态。本文以对部分传。

6、 我国行政体系保护下传统村落 摘 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越来越认识到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和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主导力量,政府承担着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