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参考文献译者 论文文献中古文译者格式 参考文献作者译者 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文献综述 有译者的参考文献格式

关于译者主体性论文范文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译者主体性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18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适合译者主体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译者主体性理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摘 要:从哲学阐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即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中的体现,强调翻译研究应重视译者的主体性,给予文学译作和原作相等的地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 前理解; 偏见; 视界融合; 期待视野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6)01-0022-06

一、引言

在长达几千年的翻译史上,人们一直围绕“直译”、“意译” 等话题展开争论,把“忠实”奉为翻译的标准.可是,一方面人们谈忠实,一方面又无法解释为什么一些“不忠实”或“不够忠实”的译作成为译坛奇葩,影响深远.举简单的例子来说,如庞德译的中国古诗,虽然有的地方被批评是乱译、错译,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引发了美国诗坛一场意象派新诗运动;如林纾所译的小说,虽不忠实却受到许多读者喜爱,钱钟书曾说和原译相比,更愿意读林译.究其原因,就是译界一直奉守原文中心论,无视或忽视译者的主体性,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长期以来,译作被描述为原作的寄生物,复制品或替代品.译者则始终笼罩在作者的阴影下,是“隐形人”,“一仆侍二主”.在读者心中,译者更是无法和作者相提并论.余光中曾这样描述译者的尴尬地位:“等译好了,光荣归于原作,译坏了,罪在译者.除了有能力也有时间去参照原文逐一研读的少数专家之外,一般读者是无由欣赏(翻译作品)的.如果说,原作者是神灵,则译者就是巫师,任务是把神的话传给人.翻译的妙旨就在这里:那句话虽然是神谕,要传给凡人时,多多少少,毕竟还要用人的方式委婉点出,否则那神谕仍留在云里雾里,高不可攀.译者介于人神之间,既要通天意又要懂神话,真是‘左右为巫难’.”[1] 从这些话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出,译者的价值即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把“神谕”转化为“人话”的过程中.可是译者的能动性不仅在早期的翻译研究中被忽略,即使在当今流行的翻译理论流派中也同样被忽视.在翻译的语言学派中,无论是卡特福德(J. Catford)的“语篇对等”还是奈达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都在寻找语言转换的规律性,追求准确无误的公式法.在这样的理论关照下,似乎一个人只要有相当的语法知识,拿本双语词典,按“转化公式”就可以做翻译了.这种视译者为“翻译机器”的原文中心论在译界占有历史悠久的统治地位,直到伽达默尔的现代哲学阐释学,才动摇了原文本的统治,推动文本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转化.伽达默尔在他的重要著作《真理和方法》中提到哲学阐释学的目标是“揭示所有理解方式的共性”[2] .他把人文科学从科学主义里解脱出来,消解了主客体对立的二元论,将理解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充分肯定了阐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其实,伽达默尔研究的出发点不是翻译,而是怎样理解和阐释艺术作品,但由于艺术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和翻译中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和阐释有诸多相通之处,所以,他的哲学阐释学对翻译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些年来,诸多学者将阐释学的重要理论引入翻译研究,使译者从语言学的结构规律的操控下解脱,从仆人的地位里解放,从而结束了原作独白话语时代,召唤译者主体性时代到来.

二、哲学阐释学的几个重要概念

阐释学是关于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的理论,具有悠久的历史.阐释学的英文是Hermeneutics,“这名称来自一名神邸,赫耳墨斯(Hermes).身为宙斯之子,(他)除了代表父亲,在阿波罗神庙发表神谕,还要面向众生,担任传译工作,据此,阐释学的本义,即针对神旨或秘籍进行翻译,诠释或阐发.”[3] 后来这门学科摆脱了神学,发展成欧洲学术派系的一支,又经历了文字学、精神科学和本体论转折,成为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所力促的哲学阐释学.

哲学阐释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前理解(Vorverstandnis)”,包括“先有(Vorhabe)”、“先见(Vorsicht)”和“先知(Vorgriff)”三个层面,这是一个涵义广阔、气势磅礴的概念,“涵涉了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心理等人类一切从逝去到当下的精神和精神物化物.海德格尔认为主体只要在阐释中进入“理解前”,就被既定的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心理所侵占,因此主体绝对不可能再是一个通体透明的文化处女,再因此主体也绝对不可能在贞洁的状态下不带任何失贞的偏见追寻主体的原初意义.”[4] 也就是说,人类是历史性的存在,理解是历史性的理解.当我们阅读文本、对其进行阐释时,我们不能摆脱自己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历史条件和历史地位的影响和制约.我们总是带着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所赋予的特有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审美趣味、价值标准和阅读期待进入文本.可以说,“前理解”的提出具有革命性意义,因为在传统阐释学看来,个人的那些主观层面都属于偏见,是理解的障碍.传统阐释学要求阐释者克服历史局限,不带主观成分进入文本,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把握作者的意图、文本的原意.而海德格尔的学生伽达默尔认为这是“以偏见反对偏见”.

针对传统阐释学的不足,伽达默尔根据海德格尔的“前理解”提出了“偏见(Vorurteil)”概念,对人们对“偏见”的认知进行革命,赋予其新的意义.他认为偏见不是认识障碍,而是理解的必要条件.“我们存在的历史性产生了成(偏)见”[5] ,“偏见就是我们对世界开放的倾向性,它是我们经验事物的条件——我们遇到的东西通过它们向我们诉说些什么.”[6] 从某种意义上讲,偏见使得阐释成为可能.正是由于偏见,人们的认识才能在能动阐释的基础上滚动前进.“而偏见本身也可以被看作是人们创造力的表现.它展示出理解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文本的阐释不可能出现读者的理解和文本原意完全吻合的情况,也不可能是消极地复制文本,否则人类文明将会陷入停滞.”[7]

伽达默尔又把“偏见”归置在主体解读文本的“视域(Horizon)”中,提出“视域融合”的概念.伽达默尔认为理解者是带着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所赋予的视域走进文本,而文本也有着自己的视域,它是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特定社会文化个性的作者所赋予的.理解的过程就是理解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是两种视域碰撞冲突、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者和文本都超越自己原有的视域,获得更高更广的新视域.理解的过程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

总结:此文是一篇译者主体性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论文学翻译中创造性 摘 要:1913年,亚洲第一诗人泰戈尔以英文版Gitanjali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55年,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冰心以译本《吉檀迦利》向泰戈尔致。

2、 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 摘 要:译者身份和地位在传统翻译研究中长期不受重视,尤其以女性主义翻译观为甚。女性主义翻译观是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流行起来的一派新理论,该理论。

3、 关联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之 摘 要:在关联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译者对于原商业广告来说,既是读者,译作者,又是一个创作者,是沟通原商业广告语作者。

4、 人名典故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发挥 摘 要:本文以《牡丹亭》汪榕培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主要讨论译者主体性在人名典故翻译中的发挥。《牡丹亭》中人名典故使用的特点有:人名典故在典故使用中。

5、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和原作风格辩证统一 摘 要:翻译的完美境界是译文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包括文体风格。然而,尽管译者主观上要求自己忠实再现原文风格,不等于客观上就不存在他本身的风。

6、 译者主体性为视角刘宇昆对三体翻译 摘 要: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起着重要作用,是高质量译本的重要保障。本文以译者主体性为视角,从翻译选材,翻译思想,翻译策略和翻译态度四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