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二人转地域文化论文 二人转论文提纲

关于二人转论文范文 传统二人转艺术形态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二人转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18

传统二人转艺术形态与是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二人转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二人转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如今,随着历届春晚的“露脸”,赵本山这个名字在全国已经家喻户晓.“刘老根大舞台”也已然成为沈阳的标志性文化产业.外地宾朋到沈阳,都愿意到刘老根大舞台去一睹“赵家班”风采.

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赵本山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人转辽宁地区的传承人.他当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动东北二人转的繁荣发展顺理成章,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邬丙安以及一些相关的专家及学者却认为,赵本山的二人转已非传统二人转,并称刘老根大舞台演的不是二人转,而是“二人秀”,这样下去赵本山将有可能被取消传承人资格.并且明确认为“刘老根大舞台”的繁荣与发展,也不意味着二人转这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做到了多大多辉煌的保护成果.邬丙安老师的一席话,引发了全社会对二人转的热议.2009年的《人民日报》《辽宁日报》等媒体也先后对二人转的问题展开讨论.时至今日,这样的讨论不绝于耳.

当下,不仅是刘老根大舞台,社会上表演的二人转几乎都是邬丙安老师所说的“二人秀”.事实上人们普遍认为传统二人转应该和戏曲一样,演员要分包赶角,从始到终都有大段唱词的表演,这样的二人转才真正称做到上是正宗.现在社会上表演的二人转根本不是二人转,是“耍活宝”.在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认定的实际工作中,明确指出要求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也就是说一百年前的二人转才是我们要发掘和传承的传统二人转.那100年前传统二人转究竟是什么样?当下表演的模式还是不是二人转呢?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要弄清什么是传统二人转.

二人转,形成于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发源于辽宁黑山与海城一代,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收百戏杂艺演变而成,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据现有资料可证,早在清代雍正末年乾隆初年,辽西一带,就已有“双玩艺”艺人“孙大娘”(艺名)、王蹇师徒在庙会上献艺.旧时的二人转,别名很多,称之为蹦蹦、双玩艺的居多.1952年12月,原辽东省民间艺术汇演时,蹦蹦艺人要求改名,经过大家的讨论,最后将其定名为“二人转”.这个名称很快就在当时的东北普及.1953年4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以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做到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做到越来越响.后来也逐渐认可了二人转这个名称.“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的曲艺卷也以二人转的名称做为曲种开条.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二人转这个名称是大家集体讨论且政府给予认可的名称,同时也解释了二人转为什么不叫三人转、四人转的原因,因为它主要强调的还是两个人的表演.

旧时二人转演员有自己的班社,每个班社由七到八人组成.表演场所多为“大车店”“秧歌会”“茶社”“屯场”“红白喜事”等.主要表演形式为“一副架”,即一丑一旦两个化彩妆的演员表演,俗称“上装”和“下装”.清代后期,二人转在演出形式上有所突破.艺人在大的场合,如集市、马市、庙会上演出时觉做到对口唱显做到单调,便临时拉开场子唱,艺人分别扮演人物上场,由两个人变成三人唱、四人唱,由不扮人物变成扮人物,形成了拉场戏,也叫拉场玩艺①.如在唱《马前泼水》时上个赵石匠,唱《冯奎卖妻》时上个夏老三,唱《劈关西》时上个郑屠.但拉场戏和一人表演的单出头及民歌加伴舞的秧歌戏一样,都是二人转的分支.二人转主要的表演方式还是两个人,即一旦一丑的演唱.

既然说,一旦一丑的表演的确是二人转最初的原生态的表演形式,那么当下“刘老根大舞台”等剧场表演的二人转与传统二人转的表演方式是否一致呢?

许多人认为传统二人转的表演方式与戏剧的表演方式一样,演员要有扮相,要有角色分配,两个人上台开场就唱,这样的二人转才是真正的二人转.其实不然,二人转理论家李威把传统二人转表演总结为“四性六功”,“四性”为滑稽性、秧歌性、鼓书性、戏剧性.“六功”为歌唱、扮演、说口、使相、舞蹈、绝技,二人转演员通过这四性六功在台上用讲故事、说笑话、演人物、跳舞蹈、学戏曲、装动物和耍杂技等方式来取悦观众.二人转演员艺诀称:“下装逗,上装俏,下装围着上装闹.”“上装是棵菜,全靠下装卖.”“丑逗旦浪,各不一样.”这些是对二人转表演的最好总结.传统二人转两个人表演的人物并不固定,是以转换身形来表演多个人物②二人转本身强调的就是是二人演戏,艺多人少;二人多角,以少胜多.艺人称“千军万马,全凭咱俩”,一人演多角,人不分神分.叙事兼代言,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这是绝妙的③.再者,传统二人转强调表演“跳入跳出,分包赶角”,演员一转身就变一个人物,而戏剧是“现身中说法”.如《密建游宫》中形容吴香女如何美,《蓝桥》中描写周玉景怎样丑,全靠优美夸张的唱词④.也就是说传统二人转是在“戏外”演,戏剧是在“戏里”唱.

这样大家就不难看出,“刘老根大舞台”等一些二人转演出场所表演的二人转的的确确属于传统二人转范畴.现在的二人转演员也运用了传统二人转“四性六功”的表演方法,如说口像男女相声,说数来宝,还有耍扇子、转手绢、打快板、使手玉子等绝活.现在的二人转艺人也多才多艺,吸取了东西方艺术精华,见啥演啥.如杂技武术、戏曲鼓书、舞蹈声乐,甚至还变戏法、跳大神、模仿皮影影人的动作等等.如:二人转演员“小沈阳”表演的“扒坟圈子”就是典型的二人转说口.二人转演员王小虎表演时的模仿明星演唱既是演人物,又是唱歌曲.二人转演员孙丽荣表演时走路的样子学的是皮影戏里的“影人”.二人转演员王金龙学大猩猩是学动物等等.

当然,我们要看到在传统二人转的传承和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及时改进.如一些二人转旦角演员穿着比基尼、透视装上场表演,这明显有悖于二人转艺术审美.我们说,二人转顺应时代潮流,穿着现代服装演出没有问题,但穿着薄、露、透的服装表演,这不仅对二人转演员本身和观众不尊重,对二人转这门艺术来说更是一种亵渎.某些二人转剧场为了盈利,演出一些低俗、的说口来取悦观众.说口是二人转表演的重要内容和手段,脏口并不能等同说口,真正的二人转艺人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说脏口.还有一些二人转演员,在演出中对观众挤眉弄眼、扭捏作态,表演不堪入目,这也绝对不是真正的二人转表演,那些肮脏、丑陋、轻薄、庸俗的表演不是艺术,观众看了也不舒服.

不管怎么说,二人转传承传统、与时俱进是好事,二人转演员应该继承传统二人转的表演技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也应取各门类艺术为我所用,迎合观众欣赏口味,适应文化市场需求.使传统二人转做到到真正的、健康的发展,使二人转节目更加纯洁、精美,更加高雅,这才是当下我们表演和研究二人转艺术的同志应该注重的问题.

注释:

① 转自:《中国曲艺志·辽宁卷》 第54页

② 转自:2009年9月《辽海记忆》李威 《原生态二人转到底什么样》

③ 转自:2009年9月《辽海记忆》李威 《原生态二人转到底什么样》

④ 转自:2009年11月《辽海记忆》耿瑛《二人转现状与艺术传承》

总结:本文关于二人转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 新常态下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和 摘要:在新常态下,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需要在营造氛围、产业化、文化创意与旅游等方而采取新的思路。关键词:新常态。

2、 南昌传统民谣艺术的特色和文化价值 【摘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南昌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期诸王就不遗余力地争夺此地,近代“南昌起义”更让它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和痕迹;从地理位置来。

3、 大艺术观杜威美学中艺术形态生态构成和生成机制 [摘 要]与流行美学对艺术概念的狭隘界定比起来,杜威的艺术概念所具有的外延覆盖了人的整个存在,展现为“大艺术观”的格局。这种大艺术观以其多层次的。

4、 传统民族艺术,没落中坚守和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场地自行车女子团体竞速赛上,我国选手宫金杰、钟天使佩戴着有京剧脸谱图案的头盔参赛,意外走红国内外网络。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在。

5、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吉祥寓意题材选取上 摘要:数千年来,对于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题材的选取上,木雕艺术家根据材料的形状、势态、体量进行针对性的艺术构思,尤其是吉祥寓意题材在木雕艺术中被广。

6、 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传播形态 摘要:当前传统媒体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只有把握住媒介融合的特点,找准当前媒介融合的核心,才能够在社会转型时期发挥好其本身的传播价值。因此,传统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