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族群论文范文 四川震后十年基层治理中族群关系和政治经纪的结构性转变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族群论文 更新时间:2024-02-22

四川震后十年基层治理中族群关系和政治经纪的结构性转变是关于族群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族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作为地震重灾区的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理县、茂县,制下国家主导的灾后重建,令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难点问题,即族群关系整体趋良,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力量在重构社会关系时,在社会治理困局时的积极引导功能.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令大部分灾区的基层政社关系发生了政策与资源的由“出”转“进”的根本变化.这一过程中,村庄内部的政治经纪结构亦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令基层社会在社会环境突变、社会结构大转变的背景下,灵活调整、理顺秩序,令乡村秩序实现了运行稳定与及时重塑.

背景与问题

“5·12”,中国的体制优势突显,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强大的紧急救援、灾后重建以及整体性社会重构等系列过程,成就斐然.已有的研究提示,灾后重建对灾区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大量重建资源与干预项目进驻、落地,在国家作为主导力量的重建推动下,灾区硬件设施水平突飞猛进,灾区面貌焕然一新,跨越式步入共享现代化成果行列.与此同时,社会治理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尤以各类资源和与其所伴生的权力大量进驻,进而促成权力网络结构的变化较为明显.除了国家大量资源进驻以外,单从社会层面审视,据不完全统计,以来,有超过300个机构,和超过5000名社会工作者参与了专业服务.十年间,灾区从吸引世界各地的目光聚焦,到国家与社会的资源进驻,经济社会超高速发展,我们不禁要问,老百姓能适应么?这就牵扯到了基层治理问题.

地震灾害与灾后重建,对生活生长于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基层治理秩序的影响都是沧海桑田的.这些变化中,有些较为“外显”,和日常生活密切关联,由此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冲突与矛盾及其伴生的社会稳定风险短期内易于化解,比如回归日常生活,灾后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完善及其适应等;而有些变化则体现为区域内社会秩序的潜在转变,表现为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结构等基层治理秩序层面的结构性变化,其往往隐藏在日常生活之外,不易察觉.

笔者认为,对基层治理现状的观察,可聚焦到对族际关系的现状考量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茂县,是受灾较为严重的几个地区.这些区域同时为茶马古道、藏羌彝走廊的核心地带,自古族际间文化交往频发,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分布格局.但与此对应,族际融合也始终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重大难题.,在原有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全新的社会结构在国家力量的主导之下被重构后,族际关系的融合程度,可成为对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是否趋良的一项考量.

我们同时认为,基层政社互动中村社一级政治经纪关系,是基层治理结构变迁的另一重表征.这是因为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由外来资源相对匮乏转向为外来资源大量进驻,是灾前与灾后的一项重大变化.外来资源大量进驻,将深刻影响基层政社互动关系,那么政治经纪的结构性变迁如何、这一变迁究竟是令基层政社关系的进一步秩序化还是相反,可作为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是否趋良的另一项考量.

本研究,我们将聚焦族群关系与灾区村社的政治经纪关系结构,力图通过一些经验证据,描述震后十年族群关系变迁与基层政社互动关系现状,回答灾区当下的基层治理中的一些结构性变化.

灾后治理中的族群关系

——“多元文化”下的族群关系融合发展

近年来,国内有关族群关系研究,存在着两种观点相互“竞争”的理论范式:一是族群之间必将走向“同化与融合”(戈登,1964);二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费孝通,1989)格局观.马戎先生将“多元一体”进一步阐述为“文化多元化,政治一体化”(马戎,2009).两种理论范式将族群关系指向了不同的结果趋向.前者强调族群之间必然出现文化与结构层面的融合与同化,后者则强调尊重族群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政策与行动层面的交往交流交融,强调族群文化的去政治化.前一种范式发端自美国,理论与经验研究均发展成熟,影响深远,对族群关系构建起一整套具有“连续统”意义的指标体系及其相应刻度的作用,在测量层面具有借鉴意义.后一种范式更贴近中国现实,更能形成对中国族群关系的评价.

“5·12”汶川灾后重建,是一次社会结构短时间剧烈震动后的迅速再整合与再重构,这一时期国家的整合与动员力十分重要,国家的价值与行为导向将对治理结构产生直接影响.不同族群于“外”共享同等的灾后重建政策,于“内”参与共建与实现共享跨越式发展的成果,族群关系作为基层治理结构的反映面向,将呈现何种结构性的变化,我们借用戈登有关族群关系同化融合的测量指标体系中的两个核心变量,即文化“同化”与社会距离,进行具体测量.

(一)抽样及样本状况描述

为了反映灾后重建以来族群关系现状,我们采用多阶段概率抽样的方式获取样本,分别于2016年9月-11月间,在汶川县、理县和茂县选择4个灾后重建社区开展调研,其中各县均选择2个城市社区和2个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发放50个左右样本.最终,共获得有效样本614个,其中汶川县202个,茂县188个,理县224个.调查样本中,男性占57.6%,女性占42.4%;样本年龄均值37.74岁,标准差8.27;藏族有效样本占30.3%,羌族占44.5%,汉族占23.7%,其他民族占1.6%;54.7%的被调查者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文化程度占21.1%,高中/职高/中专学历占20.5%,大学及以上占3.7%.

(二)从消费状况的族际差异看族际间的“文化多元”

“文化”是对日常生活的呈现.而族际文化的差异,可通过族际间日常生活的差异性行为表现得到反映.如表1所示,通过被调查者的消费行为不难看出,至2016年11月,生活在汶川县、理县、茂县的不同族际居民,因族际文化差异而呈现出的日常行为差异较为明显.我们选择了同文化相关的储蓄、红白喜事开销、购买珠宝与房屋内外装饰、布置家中佛堂、供养寺庙(活佛)及做法事等五類具体的消费行为,并询问被调查者在过去的一年中家庭是否发生过上述消费行为,以通过消费行为的趋同或差异,观察族际间的文化融合与分化现状.数据显示,族际间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趋同性,但在一些关乎特定族群传统文化的方面,依然差异显著.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族群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权威主义基层治理 [摘要]权威主义基层治理的特征:一方面是集权下的强势政府,即政府有强大的执政资源与治理能力,以权力集中和结构集中来控制和平衡权力分散和结构多元;。

2、 基层政治生态优化和基层治理有效性提升 [摘要]基层政治生态是基层治理的环境基础,通过对治理主体行为模式的塑造影响着治理的最终成效。当前基层治理中出现的村官腐败、村霸横行等问题都与当地。

3、 当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新范式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大中型城市基本上形成了以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体制(简称街居制)为基础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协商 理念引入城市基层治理。

4、 英雄和懦夫震后十年 十年前的汶川地震,是一个人性检验场。人的脆弱、冷漠,坚韧、温情都在这个特定时空放大。当时,9岁的林浩救起两名同学,成为英雄,是悲苦中希望的投射。

5、 农村基层治理 摘 要:农村基层治理是我国国家治理的根本所在。当前,我国农村基层治理正处于一个关键节点,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基层治理引发了巨大争论。本文将从农村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