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农村经济论文 农村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农村教育论文 农村经济和科技杂志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农村新技术杂志 经济管理论文题目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信用社文献综述 农村信用社开题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外文文献翻译 农村信用社参考文献

关于农村信用社论文范文 近代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农村信用社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29

近代中国农村信用社制度变迁是关于农村信用社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农村信用社app官方下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近代中国产生了极具现代意义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并形成颇具声势的农村信用合作运动.1923~1927年,由于北洋政府实力孱弱,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诞生即陷于私立秩序状态,农村信用社无序发展;1927~1937年,因南京国民政府监管制度的逐步建立,农村信用合作社由私立秩序状态转入国家监管状态,农村信用合作社迎来健康发展的黄金期;1937年抗战爆发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完全操控于政府之手,进入国家专制状态,农村信用合作运动最终走向失败.

关 键 词: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私立秩序;国家监管;国家专制

中图分类号:F8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4-0077-05

在众多探究中国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文献中,大都在论述其嬗变的历史,鲜有问及背后原因.历史与现实的相通性无不昭示着,探寻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及深层次原因,无疑有助于我们目前的农村金融改革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本文拟从新比较经济学的视角对近代农村信用合作社问题进行再探讨.2003年,Djankov、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等当代著名经济学家共同提出:“从传统比较经济学的废墟上又浮现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我们称之为新比较经济学.” [1] 这4位经济学家以产权理论为基石构建的新比较经济学分析框架,对近代农村信用社的演进有着难以企及的解释力,为笔者深入研究该问题提供了难得的理论契机.采用新比较经济学分析框架缕析近代农村信用社发展的脉络,将使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更为系统和深入,相较于其他分析,更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与核心.

一、新比较经济学理论阐释

新比较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前沿,发端于产权理论, 主要着眼于对制度的选择与设计等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正如Aadrei Shleifer所强调,“新比较经济学集中分析制度的多样性”.[1] 该理论认为,一个社会应力图避免两种极端情形的发生:一种极端情形是“无序”,即因私人主宰着一切而导致秩序处于崩溃的边缘;另一种极端情形则是“专制”,即因政府主宰一切而导致财产被政府侵占及私人生产积极性受压制.2003年,Djankov、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等提出了“制度可能性边界”(Institutional Possibility Frontier,—IPF), 并以此说明应如何选择与设计制度, 揭示出政府是如何在控制无序和避免专制之间实现均衡的.

Djankov、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等以无序为纵轴,以专制为横轴,在二维的空间内勾画出制度可能性边界曲线, 分析了政府在无序和专制之间的权衡.如图1所示,在制度可能性边界曲线上有4个点,代表四种控制战略,即私立秩序、独立执法、国家监管和国家专制.这四种控制战略是根据政府权力的介入程度由轻而重排序的.从图中可看出,由无序所导致的社会成本呈递减之势,由专制所导致的社会成本呈递增之态.图中向右下倾斜的直线表示一定程度的无序和专制状态下的社会总成本,这条直线与制度可能性边界曲线的切点即表示一个社会或者一个部门能够实现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有效制度选择.

本文意在新比较经济学的这一分析框架内勾画近代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可能性边界曲线,并以此作为基准探讨近代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及深层次原因.

二、 近代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

回溯近代中国农业金融史,最瞩目的农业金融事件即诞生了与传统农业金融截然不同的新型农业金融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且在社会力量及国家力量的交替作用下,掀起了一场长达26年、波及全国、规模空前的农村合作运动.其间,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了几个迥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制度发生了变迁,对经济绩效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比较经济学全新的分析框架中,近代农村信用社被置于一个从原子型社会形态中的私人秩序战略状态到国家主宰一切的制度谱系,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依据维持农村信用社秩序的方式及效率在该谱系中找到相应的位置,并可以清晰地显示各阶段各战略状态所引致的损失抑或收益.

(一)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私立秩序状态:1923~1927年

1923年6月,在民间团体华洋义赈会(全称为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扶持下,河北省香河县第一信用合作社成立,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农村信用合作社,此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然而,由于北洋政府政权式微,实力孱弱,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诞生之日起即陷入无以自拔的私立秩序状态.这也让新生的农村信用社历经了发展之快,也承受着发展之痛.

1923~1927年,短短4年时间,北洋政府相继历经高凌霨、曹锟、黄郛等九位总统,无一人有统御中国之能力,北洋政府形同虚设.军阀割据混战,政府权力消解,作用式微,无力管控各方事务,整个社会基本处于无政府的状态.政权式微的北洋政府,不可能为新生的农村信用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供给,亦无法引导其健康成长. 这一点在民国经济学家张镜予所著《中国农村信用合作运动》中得到佐证:“关于合作社内部的章程,没有政府的法令为之保障”. [2] 106 显而易见, 新生的农村信用社陷入了没有法令没有惯例的无政府丛林中,处境堪忧.事实上,在此期间负责监管农村信用社的是身为民间慈善组织的华洋义赈会.综观古今中外金融事业,即使是专门性的金融同业组织都难以完成监管任务, 更何况是隔行而又不具法定监督职能的民间慈善性组织华洋义赈会.况且,信用合作社事务并不是华洋义赈会的主要业务,这就更加剧了农村信用社的无序发展.根据民国学者孔雪雄著《中国今日的农村运动》,从1923年至1927年,短短4年时间,仅京兆直隶地区(今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就由8个激增至561个,增长了70倍;农村信用社成员人数也由256人快速升至13 190人,增长约52倍;与此同时,股金也呈迅猛增长之势,由起初的286银元扩充至20 698银元,增长约72倍. [3] 225 农村信用社增速之快,远超出华洋义赈会预期,致使华洋义赈会愈来愈无法掌控,甚至一些信用合作社没有经过华洋义赈会承认就成立了.据统计,1923~1927年未经华洋义赈会承认就成立的农村信用社持续激增,1924年仅2个,至1927年已增至432个,是当年华洋义赈会承认的农村信用社社数的3倍多.[3] 225 这些农村信用社皆游离于华洋义赈会的管辖之外, 亦不受北洋政府控制.而且, 即使是获得华洋义赈会承认资格的农村信用社,华洋义赈会亦难以全面有效管理.根据《农村信用合作社模范空白章程》 规定可知,“社员资格得因自请出社”.[2] 97 社员拥有进出农村信用社的完全自由,近乎用脚投票.制度安排的缺乏与监管的缺失使农村信用社处于无序的状态, 犹如霍布斯所描述的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原始丛林战争.

总结: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农村信用社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制度变迁和中国经济未来 我个人一直认为,他的理论不仅可以解释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增长的奇迹,而且对中国经济未来改革和突破的侧重点,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解释力。1993年。

2、 日本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制度变迁和 从19世纪中期的明治维新时期开始,日本始终把发展教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以达到振兴国家的战略目的,取得了辉。

3、 开埠对近代广西农村地区民生变迁影响 【摘 要】口岸开放在广西近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在开放口岸强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辐射影响下,广西农村地区民生状况发生巨大改变:农产品。

4、 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变迁和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五保供养;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路径选择摘要: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我国农村五保供养制度的变迁过程及表现特征,认为当下五保供养“。

5、 建国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变迁 摘 要: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演进过程中,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从自发流转到规范流转、从零散流转到较大规模流转、从缓慢流转到加速流转的过程,农村土。

6、 制度变迁、多元化行为和经营绩效基于中国银行业实证 摘 要:按照“制度-行为-绩效”范式构建商业银行多元化分析框架,采用中国上市银行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就制度变迁、多元化行为与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