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网络舆情和社会的论文提纲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开题报告 网络舆情参考文献 舆情评论文章 网络舆情文献综述 关于网络舆情的参考文献

关于舆情论文范文 如何修复教育舆情的破窗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舆情论文 更新时间:2024-04-19

如何修复教育舆情的破窗是关于舆情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舆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摘 要]今年以來,重大教育舆件多发,频频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些事件不断突破社会底线,冲击受众视野,干扰正常的网络生态环境.本文以“大学生电信诈骗”“校园贷”和“校园欺凌”三起事件为例,探究“破窗效应”下的重大教育舆情演化规律和相关影响,为教育体系整体形象修复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教育舆情 破窗效应 演化 修复

一、教育舆情的“窗”是如何破的?

1.源头:小隐患被忽视.

舆情产生并非“无中生有”,小隐患的长期忽视与积累是根本原因.三起舆情的类似事件都见于往常生活中,或零星报道缺乏关注,或引而不发长期潜伏,或司空见惯少人重视,但无一例外都隐藏着巨大的破坏性,具备酿成大舆件的因素,对正常秩序和基本道德底线等形成冲击.以“大学生电信诈骗”为例,“徐玉玉事件”被报道之前,类似的事情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因个案影响力小,且长期得不到解决,舆论关注度并不高,几乎除了当事人外,其他人都采取了消极态度,乃至一直持续积累,直至案发.

2.酝酿:极端个案捅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极端个案虽然不具备普遍性,但却是“破窗”的“首恶”,舆论关注点往往因此被唤醒.大学生“电信诈骗”主要因“徐玉玉死亡”被重点关注;“校园贷”主要因“河南大学生还不起贷跳楼自杀”进入公众视野,至央视调查校园贷乱象再起波澜;“校园欺凌”则因西安、江苏等地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被总理批示,成为舆论焦点.从网上搜索指数来看,很多时候,极端个案的终结其实并不是整个事件的终点,而是后续同类舆件爆棚的开端,但很容易被当作偶发舆情受忽视,以致放松警惕、忽略管理,导致“破窗”形成并持续恶化.

3.发酵:各类信息蜂拥.

同级信息的量变和覆盖面的提高,是三起舆件发酵期的典型特征.2016年8月21日,徐玉玉因诈骗电话被骗走学费不幸离世,当日搜索指数677点,8月26日达到峰值9788点,6天时间信息量持续增长了10倍有余,并覆盖了包括西藏、青海等全国所有地区,“破窗”基本形成.相比“徐玉玉事件”短期集中爆发,其他两起发酵时间相对较长,但信息量和覆盖面并不小.“校园贷”从年初3月开始发酵,彼时搜索指数220点,整个3月新闻报道1206篇;10月31日达到小,搜索指数1871点,整个10月新闻报道8377篇;期间,搜索指数一直保持在434点左右,延续至后期爆棚期.

4.爆棚:全网情绪点爆.

量变到质变的后果,直接导致信息爆棚,“破窗”完全形成,网民评论量和参与度达到最高峰值,各种观点和评价形成交锋,原先相对稳定的舆论秩序被打破.8月26日“徐玉玉事件”爆棚期,前后3天时间,微博评论达44363条,舆论向事件产生原因、社会危害、相关部门举措等多方面发散,不仅限于事件本身;12月13日“校园欺凌”爆棚期,前后3天时间,微博评论达22587条,网民从发泄情绪到理性发声,局面相对有序.对比三者走势图可以推测,“校园欺凌”后期可能还会出现更高波峰.因此,除“校园欺凌”外,其他两个事件“破窗”已经“破”得很彻底了.

5.深入:波及周边领域.

教育舆情具有天然关注度,容易吸引各方眼球,也容易向其他领域蔓延.“徐玉玉事件”发生后,网民对信息安全监管、社会信任危机等进行了更深的讨论;“校园贷”报道后,网民对银行监管、P2P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校园欺凌”后,网民对社会救助、相关法律制定等进行了反思.这样的发散思维方式属于网民思考的惯性,本身并不可怕,但被网络放大后或多或少会牵连无辜,对于相关领域的福祸则更难测.这是“破窗效应”的后遗症,已经成为主要的次生舆情,尤其需加强防范.

二、教育舆情的“窗”破成了什么样子

1.极端案例越演越烈.

每一起教育舆情“破窗效应”的形成,都伴随着极端案例的不断上演、网民胃口的不断刁钻,如此反复的结果,就是极端案例越演越烈,网民的底线阈值被步步拉低.“校园贷”因单个大学生无力偿还跳楼身亡,尚属个案;但后续横向、纵向分别衍生出“‘校园贷’产业链”“集体‘校园贷’”和“跳楼留遗书”“女大学生裸贷”等,一次比一次吸引眼球,越来越让人触目惊心,完全突破了正常的道德底线和法律标准.这种媒体迎合受众、受众反馈舆论、舆论作用媒体的结果,打破了现有舆论场稳定局面,不利于整个生态发展.

2.底线频频被突破.

有需求就有市场,低俗化内容自然诞生了.在不加限制和惩处的情况下,网民需求和市场迎合只会越来越低俗,底线突破更成为司空见惯.“校园欺凌”从“扇耳光”到“踢下体”再到“扒衣服拍裸照”,乃至出现未成年人不雅视频,底线频频失守让受众心理承受不断增强,毫无止境可言;而“校园贷”的演化,最近居然出现了10G女大学生的裸照和视频,更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三观”尽毁.这种网络低俗化对社会民众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潜在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对身处其中、处于青春期和成熟期的广大青少年尤其是学生群体,无异于慢性精神.

3.围观心态加速蔓延.

新媒体时代,出现了网络看热闹、手机看热闹,各种非正常事件,都会第一时间聚集很多观者——专业的词叫“围观”.与现实看热闹不同,网上围观者往往口不择言,大放厥词,各种的无底线,有的甚至就是骂街.在现代传播条件下,某人的随意发泄,很可能经过传播的叠加效应,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譬如“徐玉玉事件”,有围观者提出的“道德无用论”“穷人劣根性”等引起网民讨论,有人认为道德无力,苍白软弱,来得太慢,不足以治急病,甚至觉得穷人太在乎钱了,以至于上当受骗以及被骗后“伤心欲绝,郁结于心,心脏骤停”.这样的心态助长了风气的败坏和恶小的横行,于真正的公平和正义不利.

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舆情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法治是教育舆情治理的核心思维 近年来,教育领域频繁爆发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涉及校园安全、招生就业、师德师风、教育公平等问题,引发社会热议。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

2、 教育网络舆情议题演变分析 摘要:教育网络舆情因受事件进展、网络意见领袖推动、媒体议程导向以及网民舆论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议题的演变情况。教育网络舆情的议题演变往往表。

3、 情境教育为儿童心灵打开一扇窗 【摘 要】情境教育,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以形象为主体的主动、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

4、 破蛹教育之 【中图分类号】 G625 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7-00-01教师把学生的灵魂放在阳光之下,能看清。

5、 难掩疲态双创教育如何破冰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培育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明媚5月,《经济》杂志社“因为有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走进广西、海南,对桂。

6、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铜川近日,铜川市审计局党组围绕“强化宗旨意识,联系服务群众”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三专题研讨会。会上组织学习了《铜川市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