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乡村旅游论文 乡村教育论文 有效记忆初中地理知识的论文 关于人生和记忆的论文 学前心理学记忆知识的论文 乡村文化建设论文 记忆心理学论文

关于乡村记忆论文范文 留住乡村记忆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乡村记忆论文 更新时间:2024-01-20

留住乡村记忆是适合不知如何写乡村记忆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什么是乡村记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钱桥中学地处无锡市的农村地区,但据学校调查,现在大多学生不识节气,不辨稻麦,不懂乡俗,不知乡贤,不说乡言,对家乡风土人情缺乏了解,可以说是乡土文化的文盲.邑人钱基博先生常言:“爱国始于乡土.”基于对学生现状的了解,学校自2005年起就把“亲近民俗文化”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项目,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近几年来,为了保持本土文化,学校收集了数千件民俗老物件,建成校内德育基地—民俗文化展览馆.并以此为依托,开展以“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有根德育”品牌建设,让学生能够实实在在地触摸到民俗文化,寻找到自己的根.

一、民俗老物件—民俗文化教育开展的起点

如今,走进钱桥中学,来宾们都会惊叹于这里摆放的数千件老物件:灌溉用的牛拉和人力水车,耕田用的牛压肩、滚耙,做秧田用的挞篮,舂米用的木臼,一条作裙,一件蓑衣,一盏油灯等这些民国到解放初期极为普通的物品,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能将这么多老物件收集在一起,离不开学校美术教师高波的不懈努力.

2002年春节后,无锡市惠山区钱桥镇华新村高草棚开始拆迁,住在这里的高波老师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抛弃在了废墟中,其中很多是老乡村生活的记忆,丢掉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将来查起来,连个资料都没有.高波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开始了对历史民俗文化的收集和影像记录.每逢双休日,他就骑上自行车,走村串乡,寻访老房子、老物件,并请教当地老人,讲清老物件的功能、历史,拍照并记录下来.从钱桥到整个惠山,然后再到全无锡的各个乡村,10多年来,高波地毯式搜罗着无锡的每一个乡村,少的时候一天跑五六个村庄,多的时候能跑20个村庄,收集到近千件藏品.

2008年,学校筹建无锡民俗文化展览馆,高波把自己收集到的藏品都捐献了出来.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近年来,学校自筹资金,在无锡乡村广泛征集蕴涵民俗文化特征的老物件,并于2012年,又投入了200多万元资金,重新设计建造了民俗文化展览馆和与之相配套的文化长廊.如今,民俗文化展览馆占地约400平方米,馆内设有“倾听远古呼唤”“触摸平民生活”“感受旧时百工”“体味先农辛劳”“探寻无锡水韵”“土与火的艺术”和“感悟江南营造”七个展区,实物展品2000多件.馆内还设有民俗文化工作坊,通过一些老物件的制作和工艺流程的展示,让学生体会物品设计中所包含的先辈的智慧.2013年,学校民俗文化展览馆被命名为无锡市“国家非物质遗产教学活动基地”.2014年被命名为“惠山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校本课程—民俗文化教育开展的载体

钱桥中学虽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也大多是农民子女,但他们基本上已经不晓农事,对于乡土民俗物件也不认识.基于这样一种现状,学校深刻意识到,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拆掉的不仅仅是看得见的农村的大片老村落,多少年来依附于田园的乡村民俗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淳朴、善良、勇敢、自信、诚实等优秀品质也在远去.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文化上的根,学校有责任传承乡土文化,让悠悠古韵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为此,钱桥中学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开展民俗教育.

2005年,由学校德育处和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牵头,精心策划,成立了“亲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并从地方政府申请到一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也就是在这一年,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高波老师编撰成钱桥中学的第一本校本读物《旧物新语—无锡民俗文化考察》.全书分为无锡起源篇、江南营造篇、江南物件篇、无锡风情篇四大板块,书中还配有高波用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拍摄的一些现在已难觅踪影的老物件,其中有无锡地区各式各样的门、难得一见的老牌坊、各种材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等.这本读物印发后,深受师生们的喜爱.师生们捧着散发着浓浓墨香的民俗读本,从书中所刊载的历史碎片中,感受着过去普通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2013年,学校在无锡市教科院的指导下,又组织教师撰写了《锡韵乡情—无锡是个好地方》第二本校本教材,内包含历史溯源、水乡行走、经济感知、人文寻访、民俗体验五部分内容,并在初一年级实施这一校本课程的教学,向学生系统传授无锡民俗文化,让学生在浓浓的乡土味中找到自己的根.

学校还依托民俗文化高波工作室,开设“民俗文化大讲堂”,定期到周边学校举办民俗文化主题讲座,不断扩大了学校民俗文化教育的影响力.在无锡市第三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好思路、好举措、好活动、好典型”评比中,钱桥中学的民俗教育项目获得“好举措”称号.

三、实践活动—民俗文化教育开展的升华

在每个秋学期学校举办的民俗文化宣传周活动中,每天都有一群小解说员在民俗文化展览馆向参观的师生解说老物件背后的故事.在最近一期的活动中,初二学生陆世凡成为了学校里的“明星解说员”,他负责百行百业介绍,他说:“我最感兴趣的是木匠的器具,民俗馆里展示了五花八门的木匠工具,锛、凿、斧、锯、刨等仅刨子就有三十多种.”初二女生周珂煊负责农桑器具介绍,她说:“为了让讲解更生动,我回家和爷爷侃侃我的解说内容,爷爷乐呵呵地和我聊了半天他当年种田的经历等”学校民俗展览馆开馆以来,展览馆的日常生活用品展示、百行百业介绍、农桑器具、渔业器具、日用陶瓷、老建筑介绍等部分,每个部分都由学生担任讲解员,对于讲解出色的学生,学校每年还评选出“星级”讲解员.如今,学校已经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学生讲解团,他们代表学校接待了很多参观团体.

近年来,学校围绕民俗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近民俗、感受民俗.学校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俗文化研究社”,成员主要是各年级对无锡民俗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组成,以一学期为周期,开展专题活动,并定期展示,以提升该社团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民俗文化研究活动中.学校还聘请民间手工匠人,让他们走入课堂,给学生讲授传统手工工艺知识和技法.如无锡双河的竹编工艺、无锡惠山的纸马、锡绣、蓝印花布等.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一双草鞋是如何打出来的、一只竹筐是如何编出来的,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先人的智慧和劳动的辛苦.

每年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学校都要组织有关亲近民俗文化的各类竞赛.如民俗文化馆解说员比赛,由学校组织教师对参赛学生进行培训,学生挑选指定物品现场讲解;地方乐曲大赛,分为地方歌曲演唱赛和地方乐器比赛;陶艺和工艺制作比赛;电子小报比赛;主题征文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不仅对无锡当地的民俗文化尤其是乡村民俗文化有了比较广泛的了解,而且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

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广泛地了解无锡当地的民风民俗,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惠山祠堂、吴文化公园等能反映无锡地方特色的场所.参观学习后,学生以心得、说明性文字、照片等形式进行交流,学校把其中的优秀的作品放到橱窗展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收集和保护老物件,目前学校民俗馆内的部分物品就是学生提供的.

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曾经这样说过,“民俗学研究的根本动机源于热爱祖国、了解民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学校“留住乡村记忆”的校本课程开发以乡土文化研究为着力点,引导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研究民俗文化、体验民俗文化,并从中感受我们伟大的祖先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淳朴、善良、勇敢、自信、诚实、智慧等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对先辈的敬重之感,感受源于生活的优良品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强化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一代能传承民族精神并有着完善人格和强烈民族认同感的现代中学生.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乡村记忆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留住城市的记忆和个性文化 每一座城市都有着它独特的历史文化。500年前,王阳明先生造访贵阳,在此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500年后的今天,贵阳将他的“知行合一”作为城市。

2、 乡村记忆 拾柴图高天一夜北风吹,鸡叫乡村生火时。庄户孩儿忍饥冷,学前林里捡枯枝。求学离家日,母起备晨炊。户外寒星耀,灶前火苗飞。饺子韭菜馅,。

3、 记忆中乡村 1我记忆中的乡村长着贫困的面孔每天都在她贫瘠的土壤里不停地耕耘她的劳累超出了我们现在的想象母亲的衣裳好多年都是一个天蓝色的对襟。

4、 记忆乡村(组章) 空粮仓一座空粮仓矗立在黑暗里,那些居住的虚空,犹如人生的饥饿。任何微弱的动静都会打破一次一次周而复始的期待,像是从内部开出的无形的空旷之花朵。

5、 城里孩子乡村记忆 中国大部分乡村是美好的,那里空气比较清新,至少不会像城市里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让人们心慌和恐惧;那里生活相对简单,虽然没有城市里的五颜六色,但。

6、 卢山村乡村旅游留住归乡人 四川省启动“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来,卢山村依靠自身美丽的乡村风光,清洁的生活环境,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游人和创业者。在当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