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民族团结论文 民族艺术期刊 世界民族杂志 民族文学杂志社 民族论文发表 民族文学杂志 云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 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 云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格式 云南民族文化1500字的论文 云南民族服饰文化论文2500字 云南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规范

关于云南民族论文范文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金属工艺品赏析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云南民族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06

云南民族博物馆藏金属工艺品赏析是大学硕士与本科云南民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云南民族方面论文范文。

云南有“有色金属王国”之誉,是中国做到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已发现矿产142种,探明储量的有92种,铅、锌、锡、铜、银等矿产储量均居全国前三位.早在秦汉时期,以滇池流域为核心的古滇国青铜器就以其精湛的铸造技艺和迥异于中原的艺术风格而闻名.沿承至今,以金属为原材料的手工艺品在云南有不少种类,是云南各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这些金属工艺有的是云南原生的手工技艺,有的是源自外域的工艺技巧,它们在云南这块资源丰饶的土地上被传承流变、发扬光大、变革创新,成为文化积淀深厚的文明成果.

云南的金属工艺有着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点,同时也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浸润,具有工艺奇绝、内涵丰富、色彩炫目的独特魅力.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云南永胜银胎珐琅工艺、云南乌铜走银工艺、云南鹤庆银器工艺、云南个旧斑锡工艺、生熟斑铜工艺等数种.云南民族博物馆针对以上工艺中的部分精品进行了收藏,下面选几件馆藏佳作略作介绍.

一、云南永胜银胎掐丝珐琅银器

永胜银胎掐丝珐琅技艺是流传在云南西北部地区的一种金属工艺技术.珐琅是指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的像釉的物质,又称“佛朗”“法蓝”,是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器最早诞生在希腊,后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也有一种说法,在大理国末期,忽必烈进攻云南时,蒙古军中一部分色目士兵流落滇西北一带,其中有些人身怀绝技,把景泰蓝工艺传入云南,以后这些工艺在云南永胜一带地区代代相传,到民国时期最为兴盛,产品远近闻名.并在此做到以传承和发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卷七“古窑器论”中有景泰蓝的记载:“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等”景泰蓝以铜为底胎,而永胜大多珐琅制品以银胎为身.珐琅银器又称银蓝,在中国传统工艺中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釆用的是银胎而不是铜胎.

清代以前,永胜的珐琅银器主要生产首饰等器物,如耳环、手镯、戒指、领排扣、银钮、银章盒等,后来也生产茶具、酒具和火锅等.珐琅银器的制作工艺传承人谭志平先生介绍其工艺流程,首先为打坯(制胎),即以银板制出器形;接下来为抽丝,即制作银丝;掐丝,将压扃的银丝依设计的图案纹饰粘牢在胎体上;焊丝,将银丝再次焊接牢实;点蓝,依图案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焙烧,点一次蓝即烧一次,可多达3次;拋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最后镀金,即拋光除锈的最后一道工序,之后尚可完成一件珐琅工艺品.可以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工艺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云南民族博物馆近几年十分重视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和弘扬,利用有限的经费收藏了永胜珐琅银器以及云南省内的其他几类金属工艺品.珐琅银器茶具是其中之一,它的作者是云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谭继成先生的侄子谭志平,为云南省非遗传承人.茶具一套7件(图一),包括1个茶壶和6个茶盅,茶壶为14×12×10厘米,风格古朴典雅,纹饰繁缛丰富.茶壶为圆形鼓腹,外部施以珐琅工艺,珐琅釉质细腻,色调纯正,以宝蓝色作地,间饰黄、绿等色釉,壶盖上饰莲瓣纹,壶身饰缠枝番莲纹,疏密有致,大花大叶,枝蔓伸展有力,全部单线勾勒图案线条,枝叶呈串联状,并点缀盛开的花朵,花朵饱满,花瓣短而肥硕.肩部为八宝纹样,壶底堆嵌山水纹样;壶嘴为银质;茶盅的圆形盅体也刻有莲纹变形花卉图案,器物整体造型圆润生动,色彩清丽典雅,纹饰线条柔美,视觉效果玲珑别致.除茶具外,民博还珍藏有牡丹花卉酒具等器物.永胜掐丝珐琅银器在造型和纹样方面与中国传统器具共通,遵循的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原则.

二、乌铜走银器

乌铜走银技艺是云南本土的一种著名手工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为滇南石屏县的岳氏所创,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乌铜是铜合金的一种,主要成分是铜、金、银,还掺有其他金属.据《新纂云南通志》记载:“甲于全国乌铜器制于石屏,如墨盒、花瓶等,以银屑铺錾刻花纹上,熔之、磨平,用手汗浸渍之,及成乌铜走银.”

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是乌铜走银的兴盛时期,迎合市场的需求,石屏岳家在昆明开了分店,年产3000-5000件,此间乌铜走银的器具技艺精湛,做工细致,装饰美观,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并行销海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至初期,因战事影响,乌铜走银工艺逐渐衰退.直至改革开放以后,在国家层面的重视下,乌铜走银才重新被发掘出来,作为工艺独特的艺术品,被列入中国非遗文化保护名录,古老技艺重获新生.岳氏的第六代传承人金永才及其弟子李丛仲目前在进行乌铜走银生产加工和制作.据金永才介绍,乌铜走银制作的工艺是:首先炼制乌铜,刻图案,填银屑,成形后拋光,技术的关键在于“走银”、器物表面光泽的形成、原料的配方.制作成功之后的作品,庄重深沉的黑底之上衬托着银光闪亮的精致纹饰,器物色泽黑白分明,光泽柔和,其上有书法绘画艺术,格调十分风雅.

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有金永才先生的万德吉祥香炉(图二),香炉包括炉身、炉脚和炉耳,炉身为圆形鼓腹,尺寸12×12×11厘米,三只炉脚为S形,香炉上部无盖敞开.炉身外部的走银工艺纹样,周身以“卍”字纹饰为主,象征富贵不断头,炉颈为回纹,炉身的腹部是道家八宝中的四宝,在民间习俗里,这些都是祈求吉祥平安的祥瑞之物.耳部穿有铜环,表面为人面图案.器形稳重大气,纹饰图案匀称美观,色泽乌中透亮,有着特殊的视觉效果.此鼎综合利用了铜器、银器的制作技艺并加以改良,造形复杂,技巧精湛,寓意深刻.

三、白族银器

云南鹤庆的白族银器制作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重要的金属手工制作技艺,制作主体为鹤庆新华村的白族,该村从事民族用品、首饰加工的历史很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南詔国时期.据有关地方志记载,明清时新华村的村民就已开始首饰工艺品的加工制作.民国以前,这里用的银料主要来自云南各地,有做生意的人从产银区买来再卖给喜欢的艺人,过去制作金银首饰主要是老首饰翻新.近年国家开发银市场后,原料已不成问题,现在的来源主要是银行.云南发现最早的银器时代为战国中晚期,与中原地区同样久远.元代,云南地区使用银器很普及,各个民族都有佩戴金银配饰的习俗,因此银制工艺也做到到了繁荣,工艺水平较高.鹤庆自古耕地面积十分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矛盾日益突出,这里的男人们不得不以手艺开始闯荡江湖.女人在家耕地照顾老小,男人在外做手艺、跑买卖,成为新华村传统的生活模式.新华银匠的足迹遍布云南各地,以及黔、川、藏等省,在不断适应各银器样式及其工艺要求的过程中做到到历练提高,在吸纳异地银艺优特点中长进,鹤庆银匠自此声名远播.银器的制作工艺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工艺过程包括下料、打银片、加铅模、灌铅、贴上纸图案、刻花、拋光、焊接、镶嵌等工序.精湛的工艺技术必定由高人所成就,从20世纪90年代起,新华艺人在新的政策下做到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老一辈银匠那里继承传统加工工艺,融合各种加工技法,使做到新华银艺大放光彩.新华艺人抓住了时代变革的机遇,一部分艺人返乡,釆取在家中开设作坊,研发新的工艺品,或者釆取定点加工方式将产品外销.白族的传统银饰并不多,只有扭丝手镯、三须(鹤庆白族)、蛇链(大理白族).在新一代杰出工艺大师寸发标、母炳林等的带领下,继承传统、结合走四方积累的经验,不断研发新的产品,丰富了新华银器种类.

总结:该文是关于云南民族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参考文献:

1、 山东博物馆藏高凤翰印谱赏析兼论印谱源流 高凤翰(1683—1749年),原名翰,字仲威、羽仲,又字西园,号南村、南阜山人等,山东省胶州市南三里河人。毕生勤奋创作,工诗、书、画,号称三绝。

2、 泉州市博物馆藏宋元外销军持赏析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自古海外交通贸易频繁,唐代泉州港就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

3、 南山博物馆藏汉代铜提桶考略 近年来,南山博物馆征集到社会上流散的10件汉代铜提桶,经追寻其出处,得知皆为西江流域随同打捞河沙出水,由于长期淹埋河沙底,避免了南方酸性泥土的侵。

4、 城博物馆藏汉画像泗水取鼎图解读 摘要:泗水取鼎为汉代画像石中常见题材,反映的是汉代人们对秦始皇暴虐亡国的讽刺。在邹城博物馆收藏的汉画像中,有两幅不同时期与不同艺术风格的泗水取鼎。

5、 深圳博物馆藏明清买地券考释再考 【关键词】买地券; 停柩不葬;二次葬【摘 要】本文结合相关资料,对《文物世界》2016年3期刊发的《深圳博物馆藏明清买地券考释》一文中两方买地。

6、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 摘 要:《周易》流传两千余年,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其为三玄之冠,可谓是大道之源,其中蒙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因此准确认识蒙卦对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