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农业科技期刊 农业杂志投稿 农业机械期刊 农业论文 农业期刊 农业期刊有哪些 我国农业银行改革期刊 关于白朗县蔬菜农业论文参考文献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论文答辩 华南农业大学论文模板 农业党校毕业论文答辩 农业工程学报杂志

关于我国农业论文范文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我国农业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8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是关于对写作我国农业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农业网种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摘 要: “政府主导、多方参和、成本共担、协同推进”是我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原则,能否充分调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关各方的积极参和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功推进的关键.以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机制理论为基础,从激励手段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强化制度、行为保持制度、行为归化制度五个角度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进行探讨,尝试构建有利于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的激励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求通过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来促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快速、有序推进.

关键词:机制设计理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5)03-0100-07

引言

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在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为内容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近年来一直是政府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我国农村人口过多,农业水土资源紧缺,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农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约为0.6公顷,土地规模化经营难以推行.城镇化建设总体上有利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2000年6月 、国务院《 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标志,我国的农业转移人口政策发生变化,2006年《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2007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出台,不断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和城市市民的公平待遇,不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社会融合.2010年10月《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的加快.在党 和国务院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和城镇化建设实现良性互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的框架基本确立为:政府主导、多方参和、成本共担、协同推进.从这个框架可以看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的主体包括:各级政府、企业和农业转移人口.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政府主导,企业和农业转移人口积极配合参和,三者共同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顺利开展.该框架虽然清晰地给出了参和主体的角度和定位,但是缺乏相关的理论依据,致使在深化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探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缺乏理论支撑,降低了理论研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农业转移人口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这些问题都是威胁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重大隐患.如何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政府如何通过其主导地位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如何有效带动各方积极参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急需相关理论的指导.本文首先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机制设计理论中的激励理论为分析手段,对如何建立健全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分析,试图找到激励各方共同参和推进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路径.

一、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内涵分析

“农业转移人口”称谓的产生和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12月召开的 经济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关注的重点在于农业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进而逐步成为城镇居民的过程.在“农业转移人口”中,既有农业剩余劳动力,又包含农村非劳动适龄人口,其内涵要比“农民工”更加丰富.农业转移人口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户籍仍在农村,但已经从农村迁移到城镇工作生活或在农村和城镇之间流动的农业人口,该类人口在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中占了较大比重.另外一类是由于在城市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因为承包地、宅基地被征用,较为被动地从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该类人口户籍已在城镇,且已在城镇工作生活.本文参考邱鹏旭[1]的相关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定义为:农村人口在经历生产生活地域空间的转移、户籍身份的转换、综合素质的提升、市民价值观念的形成、职业和就业状态的转变、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转型后,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被城市居民所接受的过程和结果[1].其内涵和“农民市民化”有所差别,“农民市民化”强调的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并在城镇生活的过程,其对象涵盖范围比农业转移人口小.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十二五”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核心任务.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如表1所示,2002-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5.02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39.1%提升到53.9%.虽然2013年城镇化率达到53.9%,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6%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和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制约因素分析

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国内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已有研究中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宏观制约因素的影响和分析较多.杨风等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其研究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约因素包括:农业发展水平、城市资源环境状况等因素[2].一方面作为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农业生产通过为城市提供粮食、劳动力等,决定着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城市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了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接纳容量;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市资源环境状况具体指城市自然环境因素、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卫生教育资源、社会制度因素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水、土地、空气等自然因素.以水资源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2012年北京市人均水资源为193.2立方米/人,上海市143.4立方米/人,远远低于全国2 186.1立方米/人,城市水资源缺乏和生活用水质量下降将严重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过程.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和社会制度不完善同样会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卫生教育资源落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交通拥挤、电力不足、看病难等问题使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参和市民化的积极性.社会制度因素包括户籍制度、农村土地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二元体制下户籍政策的种种制度安排造成劳动收入不公、社会保障缺乏、子女教育资源不公等问题制约着农业转移人口参和市民化推进的积极性.农村土地政策中土地流转不规范、流转效益不高等问题又进一步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参和市民化的进程.

总结:本论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农业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近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明确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一些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最。

2、 山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就业现状分析 摘 要:近年来,山西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化转移。在这变革过程中,农民离开自己。

3、 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市消费主体路径 [摘 要]促进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社会,是城镇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探讨了成建制农业转移人口社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优势和必要性,结合。

4、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分析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是取得市民身份更是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全方位融入城市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存在市民化成本过高,公共服务不。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关系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城镇化过程中的主力军,其城镇化的过程就是自身实现市民化的过程,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

6、 返乡创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推进作用 摘要:2010年,国务院发布中央一号令,提出“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促进农村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