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艺术科技杂志 艺术创想杂志 艺术导论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 艺术期刊 艺术教育杂志 佛教艺术赏析论文 佛教艺术论文 佛教艺术论文人人 园林艺术论文文献 平面艺术设计毕业论文 佛教英语论文

关于佛教艺术论文范文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3)相关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佛教艺术论文 更新时间:2024-03-12

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3)是适合佛教艺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佛教艺术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编者按:本文是北京大学教授翁剑青《佛教艺术东渐中若干题材的图像学研究》之第三部分,是对佛教中有关“化生”之图像学研究.“化生”,是佛教中关于往生佛国的一种奇妙方式,作者从诸多有关“化生”的图像中,考察出佛教中莲花题材及图像的基本内涵及象征意义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Editor’s Notes: “Changing birth” which is a marvellous way of borning in the Buddhi, is the third part of the Iconography Study of the Subjects of Buddhist Art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to the East by Prof. Wen Jianqing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Through the images of it, the writer discovered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otus’s basic and simbolic meaning in Buddhi and daily life.

三、化生图像

所谓化生,是佛教中关于往生于佛国的一种奇妙的方式.佛教的概念中认为“极乐之往生人有胎生与化生两种.疑佛智而修种种善业之人,生于边地之宫殿,五百岁间不能闻见三宝,是名胎生.信佛智之人,随九品之行业各化生于莲花之中,身相光明顿具足,名曰化生.”28

由于佛教的净土思想传入中土很早,东汉末期,宣传阿弥陀佛的经典已经传到中国内地.三国时期的吴支谦在黄武初至建兴中(公元222~253年)翻译出《大阿弥陀经》二卷29,魏康僧铠在嘉平年间(249~254年)译出《无量寿经》二卷,30后来姚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一卷,刘宋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一卷.这被后人称为“净土三大部”的译出和传播,说明净土思想及其信仰在中国隋唐之前已经深入广大佛教信众之中.西方净土是阿弥陀佛居住之地,被描述为能够超越一切人间苦难及生死轮回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则是主宰这个世界的至高佛主.因此在隋唐时期,中国拥有大多数的信奉阿弥陀佛及西方净土思想的虔诚信众.尽管在“净土三大部”中关于“化生”的表述是有差异的,但人如何可以往生阿弥陀净土世界呢,作为一种先验的思想则认为,莲花化生便是最重要的(近乎唯一的)往生净土的途径.

人们若要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则要在行为上遵循《观无量寿经》所指出的那样,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也即养就类似于正人君子加佛门弟子所需的德行.而另外似乎简易一些的方法则是通过“观想法”,如《观无量寿经》:“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后者欲通过静观冥想的思维和对佛智的信赖而达到内在的醒悟以及最终往生净土的目的.即使在当时现实生活中遇到需要悼念和寄语亡故的亲人或友人时,也会以期望对方到达净土般的境界或希望回归那想象中莲花簇拥的宫宇之中,而做到到再生及神仙般的幸福生活.如在唐代一位夫人为悼念亡友而写作的题跋类的文字所显现的那样:“愿三郎君神游碧落,连接天仙,质(直)往净方,闻经树下.三涂人难,愿莫相过,花台莲宫,承因(荫)游喜.等”31 此中可见,其中的“碧落”“净方”“花台”和“莲宫”均意味着佛教文化中所描绘的极乐世界及完满无忧的净土境界.显现出信众对于莲花所象征的美妙佛国的信服和向往.而从图像说教的历史来看,运用莲花和化生童子的题材及图像来教化信众,早已成为一种普遍而显要的艺术方式.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此类题材的图像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石窟壁画及雕刻作品中均有广泛的呈现,并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内涵的理解.本文对于此题材的图像学分析主要以敦煌莫高窟及云冈石窟为对象,并与中外其他相关历史资料联系进行探讨.

既然化生的途径及“载体”与莲花密切相关,在讨论化生图像之前,不妨就佛教中的莲花题材及其图像的基本内涵及象征意义作些必要的关注.我们知道,在印度早期佛教图像中,作为佛的象征物象主要是菩提树、佛足迹、窣堵波等,另有常常与之相伴的大象、狮子、龙王,带翼的马、人身马等,但作为植物类图像的莲花及结合着蔓茎的莲花纹饰也是其中具有神圣性质的重要符号之一.

如雕刻于公元前2世纪末的印度桑奇大塔第二塔栏楯的圆形岩板石雕“莲花池与狮身鹰首兽(griffin,神话中的有翼神兽)”图案(图48),其中可见在较为写实而富有装饰风格的莲花池图案雕刻中,刻有茂盛的荷叶、莲蓬和盛开的莲花,在基本对称的构图两侧,刻有两只带翼的狮身鹰首兽,显现出莲花以及神兽所含有的神秘的生机与超然的生命力量,也寓意着佛的永生与赞扬以及对于佛国的护卫,显现出莲花的神圣、吉祥的多义性内涵.在印度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砂岩饰板雕刻的莲花蔓草作品上可见,在圆形的适合图案中心位置,刻一变型的莲花图案,在其正下方,刻一圆形的花瓶,从中向两边蔓生出八朵莲花围绕着中心的莲花,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其莲花的图案的构成已十分的程式化和完美(图49).此中可以显现出在公元前1世纪及2世纪之前,莲花早已作为佛教的重要象征符号,并成为常可以单独运用的约定俗成的佛教符号.又如在印度阿玛拉瓦第出土的公元2世纪雕刻的窣堵波栏楯柱长条形石雕中可见,在其最上端(图49),莲花蔓草浮雕,印度博物馆刻有向着的菩提树礼拜的象、有翼的狮子,下端部有纹饰丰富的装饰纹带,石雕中间部位的大朵圆形的莲花为主要图像符号,在其上下的两个半圆形莲花中,刻有波浪形纹饰,在中心大莲花的上方刻有朝拜窣堵波的佛徒及护卫神的形象(她们踩在类似鳄鱼状的水中“坐骑”之上);下方刻有三个踩在荷叶之上的小矮人,它们也似护卫莲花的伺者(中间的小矮人正奋力托举着上方的莲花)(图50)这里可见栏楯柱上莲花浮雕图像居于整幅图像构图的绝对中心位置,成为主体性图案,莲花图像在此作品中成为与象征佛陀的窣堵波及菩提树一道,构成其最重要的佛教象征符号.这与印度阿旃陀石窟的窟顶藻井图像中居于中心位置的莲花图案一样,具有象征伟大佛陀及其不朽精神的重要含义,并成为后来盛行于东方诸国佛教艺术中并且出现机率极高的重要象征符号.

在中国的魏晋及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中善于把人的“善恶”与因果“报应”以及生命的“轮回”等概念联系起来加以说教,已达到使人皈依佛门、弃恶从善的目的.如认为“如果人不能‘修善止恶’,达到涅世界,就要永远在轮回之中受苦.等人在没有解脱之前,根据所造之业,就要在六道中轮回.所以,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说的中心问题在于‘轮回’,而‘轮回’则有‘来生’问题.”32因而,人们为了解脱轮回的苦难,便幻想着类似从莲花茎叶中往生到西方净土的奇妙方式.尤其从初唐到武则天时期,社会从动乱后走向统一与安宁,此时的净土宗成为当时佛教的主要流派,在敦煌石窟等其他石窟中佛教壁画的主要题材多是《阿弥陀净土变》《西方净土变》《弥勒上生下生经变》《维摩诘经变》《宝雨经变》《涅经变》等.其中无论菩萨、飞天、化生、乐舞等题材和人物造型都尽力体现出理想之美以及佛国净土之美.而莲花及化生图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形式.如在盛唐时期盛行的“十六观”主题的壁画中,多把往生净土的诉求与莲花的特殊象征意味相结合.“如普想观要‘心作想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花中结跏趺坐,作莲花合想、作莲花开想.莲花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33即是这种“观想”而达到“超度”的一种表述.在佛本生故事中,释迦太子来到世间的头七步之“步步生莲”的经典描述,这在敦煌莫高窟的第112窟、第290窟、第61窟的壁画中均有表现.说明了莲花中诞生生命以及化生出新生命的特定符号之含义.

总结:这篇佛教艺术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参考文献:

1、 佛教艺术对唐代服饰色彩的影响 【摘要】唐代色彩观念从萌芽到发展总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色彩在这里就不只是社会统治力量的投影,它成为典型的全社会。

2、 汉代画像石牛郎织女题材的图像形式 【摘要】早在西周时期便有文献对牛郎、织女星的记载,到汉代逐渐形成了神话传说的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本文通过对汉画像石中牛郎织女图像的分析研究,从图。

3、 炳灵寺藏传佛教艺术中的三十五佛 内容摘要:三十五佛作为佛教礼忏的重要法门对像,是石窟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宗喀巴创制三十五佛修观仪轨,使三十五佛具备了各自鲜明的身像特征及功德利益,。

4、 楚风北渐和秦风东渐 摘要:秦嘉、徐淑的诗歌既渊源于秦风,又超越秦风,融合了文人的才学灵感和不同地域文化精神而展示出崭新的精神创造,其创作上的成功标志着汉代陇右地区。

5、 西画东渐后格局 一西画东渐的近现代历史之所以能大规模进入中土,然后再传播推进,成为国人艺术文化的半壁江山,其中最有效最正面的传播方式和管道,无疑是新式的学校教。

6、 佛教艺术至少还有15年增长期 逆势高歌的佛教艺术为何在市场普遍收窄的情况下,佛教艺术反而持续升温?中国嘉德金铜佛造像专场顾问专家钱行伟向记者解释道: “由于佛教艺术有其特有。